利率改革真正進入深水區
捕捉未來的經濟形勢恐怕需要從利率市場化和結構性改革入手,實行結構性改革是促進經濟轉型并釋放經濟活力的重要手段。“近期的市場化和減稅的政策基于結構性改革的邏輯,這也應該是新政府深化經濟改革的方向。”高善文說。
不久前所采取的放開利率下限的改革,顯示了新一屆政府堅定推動金融深化改革的愿望和決心,但短期影響是微弱的。高善文表示,“考慮到貸款利率的上限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放開,在最近幾年的金融市場和信貸市場運行中,能夠在貸款利率下限的水平上獲得資金的企業非常少,其貸款總量,可能只占到全部信貸總量的不到1%。所以貸款利率下限的放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信貸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影響基本上沒有。”
不過,貸款利率下限管制的放開,表明下一步利率市場化將轉為存款利率。高善文強調,未來的存款利率市場化對于金融機構的盈利、競爭策略以及產品創新都會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它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下一步將真正轉入深水區。”
地方債問題存在不確定假設
不久前的“審查風暴”和“底特律破產”讓人們對中國的地方債問題格外重視。高善文說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從目前的一些情況看,包括地方融資平臺在內的地方債,大部分都流向了政府所引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儲備。其背后一個關鍵的假設,也許是中國城市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仍然有數以億計的人口要流入城市,因此,基于房地產交易和賣地收入可以償還地方政府所舉借的債務。”
但高善文表示,這一假設背后也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地方債在期限錯配上的安排,即通過短期債務的展期來支持長期的資金運營,從而使得在債務結構上面臨著潛在的流動性風險。而第二個問題是能否找到可靠且有效的地方政府舉債的約束機制。當地方債務面臨違約風險的時候,是否存在清晰可靠,且能夠操作、能夠被市場參與主體充分預期和接受的債務重組機制,而這一點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部分市場參與者,隱含的預期也許是中央政府最終會為地方債全部兜底,而地方政府又會為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全部兜底,但是這些假設是需要檢驗的。如果這些假設不能成立,那就會釀成比較嚴重的問題。”高善文說。
在過去十多年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讓收入來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模式無法長期維持。而且近年來,隨著征地和拆遷成本的上升,地方政府來自土地財政的凈收入,已經出現增長乏力的局面。再加上如此高昂的房地產價格所產生的社會壓力,地方政府的財政有必要從過度依賴賣地收入轉向其他更廣泛的和更平衡以及更可以維持的融資渠道。
高善文認為,從長期來看,政府債務是否面臨清償力風險,主要取決于項目是否有足夠的增信安排,以及未來經濟增長能否逐步恢復。“未來可能的處理辦法是優化稅收制度、匹配財權事權;拉長債務期限,允許市政債發行;加強財政紀律和財政監督,完善市場機制對政府舉債行為的約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