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朱镕基罵人的格里希
外國專家格里希以批判者的姿態進入朱镕基視野,他用最嚴厲的措辭告訴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镕基一個事實:你們的廠長不行。
幾天后,他被請上講臺給上海的廠長們上課,再次當著朱镕基的面,讓很多上海廠長下不了臺。朱镕基對他的要求是“希望你多講一些不愉快的事兒,邊談邊敲桌子也無妨”。
在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保護下,格里希似乎具有一種神秘的權威,他可以不像中國廠長那樣操心人情方面的瑣事,也不必擔心有人反對自己。素來自我要求嚴格的德國人只需保持自己在此前幾十年中訓練的那套職業習慣,并以批判姿態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改革中即可。
一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希望借助一個外國人的榜樣來教育那些懶惰、不注重產品質量的廠長,可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改革者想要提高產品質量的難度。
此前,格里希在中國生活了兩年,擔任武漢一家國有工廠的廠長,并奇跡般地讓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起死回生。
武漢是他的功成名就之地,2000年6月,80高齡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訪問武漢,武漢的變化讓他欣喜不已,但是沒有人敢告訴他武柴在他走后已經倒閉的真相。
幫胡耀邦教管理的德魯克
1980年代,胡耀邦出訪美國時初次接觸到了德魯克的思想,回國后即向廠長們大力推薦了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德魯克的傳染力很快猶如一場風潮傳遍了國內企業。
改革初期,德魯克最簡單、最直接的比喻對那些從未接觸過現代管理學、又要面對突如其來競爭的國有改制的廠長們十分有效。
在德魯克進入中國30多年后,單槍匹馬管理團隊的中國企業家開始重拾德魯克。阿里巴巴、京東、騰訊都有學習德魯克的經歷。
原先一個辦公室喊著辦公的時代結束了,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的人數都已過萬,迅疾的成長也給管理帶來諸多不便,互聯網的新貴們急切地希望從這位現代管理學之父那里學到管理學的真諦。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經歷過這樣一種轉變。德魯克說過,公司大了不能再依賴一個人來管理,需要分權和建立高管團隊,隨著京東逐漸發展成為一家兩萬人的公司,劉強東也開始踐行放權的規則。
與科斯一樣,德魯克從未來到中國,但卻因為切中中國市場經濟變革的時代脈搏,成為榜樣、偶像,意外擁有了一批帶著功利主義色彩的狂熱擁躉。
給省長寫信的李敦白
相較而言,對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影響巨大的外國學者,通常知道如何在中國“恰當行事”。他們中的佼佼者,已經92歲的李敦白住在美國西雅圖附近的福克斯島上。
這位曾經的美籍共產黨員以中國老朋友的身份充當著中美經濟交流的橋梁,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份幫助中方獲得改革中最需要的資本和技術。
國共合作期間,他成為國共兩黨互相爭奪的對象,1949年以后他又成為政治斗爭雙方拉攏的對象。
現在的李敦白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熱衷參與政治運動的共產主義者,這位曾經的老共產主義戰士搖身一變成為中美兩國生意場上的談判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處理中美大公司間的談判,幫助美國公司進入中國。
摘編自《南方周末》、《博客天下》、中國質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