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起,中國海軍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齊赴西太平洋,展開“機動-5號”遠海實兵對抗演習。軍事專家認為,海軍三大艦隊的這種實戰演習,標志著所謂的島鏈封鎖已經逐漸被“肢解”,對我國的圍困也將消除。那么,國際新聞中常提到的“島鏈”到底是什么?為何它又牽動大家如此強烈的關注?
島鏈,既是地理名詞又含軍事政治
島鏈,顧名思義,就是島嶼組成的“鏈”。當前媒體中則常用來特指太平洋上三條島嶼組成的鏈陣,從西到東共有三條。
其中,第一島鏈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島、日本、琉球群島,中接我國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第二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帕勞群島,延至哈馬黑拉群島。這兩條島鏈都位于太平洋西部,其中第一島鏈與我國大陸非常接近。第三島鏈則主要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組成。
島鏈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政治軍事名詞。因為島嶼連接成鏈,對兩邊的海域進行了分割,使得船只要越過島鏈,只能從幾條特定水道穿行,而控制島鏈的一方,則可以用兵力封鎖和監視這些水道,從而阻斷或干擾其他國家船只的往來。
這三條島鏈上,世界頭號霸主美國,建立了大量軍事基地,部署了10多萬軍隊。可以說,島鏈是美國控制太平洋、實現全球霸權的重要防線。
遠海演習,穿越島鏈成“家常便飯”
此次是三大艦隊首次舉行聯合實兵對抗演習,演習地點從過去的近海轉為遠海,演習的內容也增加了一些過去從未有過的特點。有媒體評論稱,此次遠海實兵演習標志著中國海軍訓練從近海防衛轉向遠海機動作戰。
軍事專家杜文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海軍三大艦隊而言,所謂的“島鏈”已被“肢解”,曾經的封鎖圍困也已不復存在。杜文龍指出,遠海訓練最核心的內容在于提高在真實條件下的作戰能力,讓訓練環境和作戰環境最大限度地接近。此次演習選擇陌生海區,對提高訓練難度價值非常大。他進一步指出,三個艦隊都有自身傳統的演練區域。因此若同時在陌生海域行動,對三大艦隊而言,考核條件、對抗條件是均等的。
島鏈之由來:冷戰時期 美蘇對抗
太平洋島鏈被賦予軍事政治意義,是從20世紀50年代的冷戰時期開始的。隨著二戰結束,美蘇兩強對峙的冷戰爆發。當時雙方角逐的重點是在歐洲,而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美國海軍占據優勢,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封鎖和遏制。1951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的杜勒斯提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務范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中國臺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島嶼鏈。”這是島鏈首次被作為明確的軍事政治概念提出。從此,距離美國本土1萬公里的島鏈,被當成了美國的“前門”。
在漫長的冷戰時期,為了圍堵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戰略核潛艇,保障“前門”安全,美國把島鏈打造得像銅墻鐵壁。一是以阿留申群島封鎖白令海,防止蘇聯潛艇從北冰洋進入太平洋;二是以日本列島封鎖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和對馬海峽,防止蘇聯艦隊從位于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進入太平洋;三是以沖繩島和中國臺灣應對中國大陸,同時沖繩也起到對臺灣的支撐;四是以菲律賓和臺灣島等地支撐美國在東南亞進行的越戰等活動。沿著這條島鏈,美軍以海空軍基地為要點,在各處海峽、水道等等要害派遣了軍艦和飛機巡邏,嚴密監控對手水面艦艇活動。在水下,美軍設置了龐大的聲吶設施,監聽潛艇動向。而島鏈在陸地上的橋頭堡則是韓國駐軍。
美國除了大力加強在島鏈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軍事設施建設之外,還通過訂立各種條約,組建“東亞集體安全體系”,拼湊軍事同盟,將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結合,由點及面、從線到網,逐漸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封鎖區。在冷戰時期有力地抵御了蘇聯在太平洋方面的壓力。
島鏈之現狀:遏制中國 確保霸權
20世紀末華約瓦解,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由雙雄爭霸轉變為美國一家獨大。這種情況下,美國并未馬放南山,而是步步擴張,進一步加強在太平洋地區乃至全球的勢力。島鏈針對的目標,也從原本的頭號強敵蘇聯,變成了逐漸強大起來的中國。這一方面是中國本身人口眾多,經濟潛力大;另一方面也是美國從政治上需要有一個假想敵,來凝聚他的戰略資源,網羅他的仆從國。
因此,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對島鏈布局進行調整。縱深上,以第一島鏈作為面對中國(及朝鮮)的“火線”,第二島鏈作為第一島鏈的支撐,而第三島鏈則是連接前兩個島鏈和美國本土大后方的樞紐,這樣形成一個多層次,大縱深的布局。
美國還趁著蘇聯解體的有利時機,大力向傳統的蘇聯勢力范圍--南亞滲透。比如與印度加強軍事合作,甚至與當年的宿敵越南越走越近,星條旗直插印度洋。這樣,亞洲的“島鏈”實際上有朝西延伸的態勢,包圍網進一步擴大。再加上從海灣戰爭開始,美軍逐漸拿下了冷戰中多年拉鋸的中東地區,將其在歐洲勢力向東延伸。兩條戰線連成一體,有助于實現美國歐亞一體的“總體包圍”,確保其在全球霸權地位的不可動搖。
日本在島鏈戰略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日本時刻夢想著重返大國地位,尤其總想著擴張軍隊。當初日本之所以得到美國縱容而崛起,與冷戰關系很大。如今日本想要繼續提升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期望世界各大國之間繼續保持矛盾,另一方面他要給假想中的對手下絆子。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矛頭自然對準中國。再加上日本本土又是美軍的重要基地,這就使不斷擴軍的日本自衛隊,成為島鏈封鎖中國的急先鋒。
島鏈之駐軍:兵強馬壯 虎視眈眈
三道島鏈中,第一島鏈駐扎了大批美軍。其主要兵力駐扎在日本本土及琉球群島,尤其以沖繩島駐軍最多,包括海軍陸戰隊在內達2萬多人,還有大批戰斗機、支援機和偵察飛機。這些飛機經常抵近中國海岸進行偵察、監聽。在2001年,正是從沖繩起飛的一架EP3電子偵察機侵犯我國領空,導致了我飛行員王偉烈士的殉國。美軍最先進的F22戰斗機也在沖繩部署,最多時達20多架。如果再算上橋頭堡韓國的3萬駐軍,則第一島鏈美軍總兵力達六七萬人,包括大批先進戰斗機和一個常駐航母編隊。再加上韓國、日本的近百萬仆從軍隊,美國在第一島鏈擁有的常規軍事打擊力,實際上已經超過俄羅斯和中國之外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了。
第一島鏈抵近中國,一方面有利于對中國的壓制,另一方面卻也反過來增加了被我岸基導彈部隊反壓制的風險。因而近來美國悉心打造第二島鏈,作為“相對后方”的基地,既可以避免遭到突襲,又能及時支援第一島鏈。為此,美軍不惜把一些部隊從第一島鏈后撤到第二島鏈,如從沖繩撤退了70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到關島。所謂拳頭先縮回去、再打出來更痛。美軍這種調整,使得其在島鏈的兵力分布更有彈性,而對整個區域的掌控和應變力度都得到提高。第二島鏈還有多個海空軍基地,也是美國本土以外唯一能夠保障B-2隱型轟炸機部署的基地,還有美國在西太平洋唯一的核潛艇基地。從這里起飛的戰略轟炸機可以在8小時之內攻擊東亞大陸目標,核潛艇則可以巡視整個西太平洋。
再往東的第三島鏈,則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所在地,也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后勤和指揮中心夏威夷。這里駐有美軍第25輕步兵師,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也可以快速部署至東亞前線,同時又能得到美國本土西海岸駐軍的馳援。這樣一來,三重島鏈組成的軍事部署,不但把整個太平洋完全納入美軍掌控,而且對我國構成了極大的制約。我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外接大洋的航路,卻總是遭到美軍的監視和封鎖,以至于“有海無洋”。另一方面,一旦戰爭爆發,第一島鏈的美軍及其仆從國軍隊卻可能在短時間內便對我國沿海經濟發達省區造成實質性威脅。
美國的島鏈戰略剛剛建立之時,新中國也才成立不久。那時候,盡管陸軍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打成平手,新中國的海空軍卻非常薄弱。尤其是海軍,上世紀50年代僅有4艘蘇制驅逐艦,與美軍相差何止百倍。人民海軍當時的任務,主要是防御臺灣國民黨軍對沿海島嶼的進攻。這種情況下,自然談不上突破島鏈。美國搞什么島鏈戰略,也是為了對付蘇聯的太平洋艦隊,而壓根不是針對中國那幾條“破船”的——我們甚至連作為對手的資格都沒有。
后來隨著我海軍逐漸發展壯大,活動范圍也漸漸從海岸線往外拓展,捍衛海疆,保衛海權的戰略任務出現了。盡管那時中蘇交惡,中美建交,似乎“美帝”也并不是完全沖咱來。但為了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的寧靜,為了中國海軍的夢想和尊嚴,當年的先輩們,依然義無反顧向島鏈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出擊。
1976年12月,252號潛艇在副支隊長許志明(現為退休海軍少將)的指揮下,率先吹響了遠征大洋的號角,逼近第一島鏈。在克服了缺少水文資料、空氣壓縮機故障等多重困難之后,252艇終于穿越了第一島鏈。人民海軍首次進入西太平洋。此后,252艇又戰勝了強臺風的侵襲,躲過了外軍艦隊的搜索,連續行駛數十天后,勝利返航。
1977年11月,東海艦隊271艇對第二島鏈中的望夫島進行了偵察。但是,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軍的艦艇只是到達第二島鏈,并未能實現突破。第二島鏈依舊是束縛中華海洋巨龍的鎖鏈。
到了1980年3月,許志明再次領受任務,指揮新型256艇,向第二島鏈挺進。數日后,256艇穿越第一島鏈,繼續駛向第二島鏈。此時,在第二島鏈兩側都有美軍艦艇巡邏。許志明指揮全艦官兵利用黑夜,從兩個島之間穿過,實現了突破第二島鏈的壯舉。中國人民海軍從此挺進太平洋中部。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海軍戰斗力也節節提升。新型導彈驅逐艦、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乃至航母不斷入列,標志著當年“舢板加步槍”的簡陋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實力上去了,過去千難萬險的突破島鏈,如今已經越來越頻繁。
比如2007年上半年,中國海軍編隊就兩度刺穿第一島鏈,在東海經由沖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通過臺灣東部海域進入太平洋到達南海。2008年,中國海軍現代級驅逐艦編隊訪俄歸來后,168編隊穿越日本津輕海峽進入太平洋,突破第二島鏈。
時至今日,中國艦隊已多次穿越島鏈進行遠洋部署。
軍事專家杜文龍指出,遠海訓練的核心價值之一,便是提高和檢驗在真實條件下的作戰能力,這次長距離“跨海東征”是對我國海軍戰略建設方向的最好詮釋。同時,演習區域本身較為敏感,存在觸發武裝沖突乃至作戰行動的風險,這也反過來表明了我海軍有所準備。如今,穿越島鏈對于中國海軍來講,已從“奢侈的菜肴”變成“家常便飯”。隨著中國海軍三大艦隊這次會師演練,等于是三把利劍,將“第一島鏈”“肢解”成為數段。他更期待三大艦隊繼續穿越巴士海峽、大隅海峽、宮古海峽,把第二島鏈也切開,從而徹底結束標志性的海洋封鎖圍困歷史。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海軍遠征當然值得揚眉吐氣,但也不宜盲目樂觀。現在我國海軍相對美軍依然有質的差距,甚至很多方面對日本海軍也存在不足之處。這種情況下,過于看重“穿越島鏈”這種非戰爭狀態下活動的意義,是不太妥當的。
畢竟,第一島鏈也好,第二島鏈也好,都是美國人從幾千公里外的本土,修到咱們國家門口來的防線。要真正實現中國海軍和中華民族的藍海之夢,依然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