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事情太常見,就沒有新聞價值;一件事情太常見,就會隔段時間成為熱點話題。央視找到了一個極端事件(北漂小伙返鄉6次辦護照),讓“辦證難”這個司空見慣的話題再成社會熱點。問題在于,媒體一陣風地討伐,政府一陣風地檢查,能解決問題嗎?
參照過往經驗,結論多半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媒體報道、政府整頓難以持續,而官僚系統有其惰性——不可能去辦證的時候人人都帶上一個央視記者吧?
倒是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很早前說過的一段話值得參考:“我一個還沒當上人大代表的哥們,為有朝一日當代表設計的建議案:‘交稅應該用支付寶!政績出來了再確認支付!不給老百姓辦事就申請退款!官員跟在屁股后面說:親,給好評呀親!親,選我吧,包為人民服務的親!親政績做出了!請查收親!’”——把政府機構與淘寶網店這樣的商業機構比較,或許便能找出真正的解決之道。
對比就會發現,與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不同,公務員系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民眾的評價無足輕重,用央視評論的話說,只對上負責,不用對服務對象負責。而市場企業則不同,顧客就是上帝,直接決定企業的興衰存亡。比如在競爭最為激烈的互聯網企業,“用戶體驗”已經成了一個核心關鍵詞,“用戶體驗差”就等于判了一個產品的死刑。而民眾對于政府工作人員的評價,影響甚微,背后跟個央視記者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為什么政府機構與商業機構會存在巨大反差?首先在于缺乏競爭性。解決國營商店服務態度差的問題,靠的是遍地開花的商店,顧客不滿意可以用鈔票投票。即便是現在尚存的壟斷性很強的國企,分拆不分拆結果也大不一樣。比如分拆競爭的電信、銀行行業,就比局部壟斷的水、電行業態度要好。但政治領域的特殊性決定了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不太可能在同一個地方設兩個派出所互相競爭。
但也不是毫無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讓它盡量少做事,能不管的,就別管了,大家都省事。比如說,中國人為什么需要辦那么多證?很多是毫無必要的。順著這個思路,即便必須要辦的,也要減少手續。為什么要開那么多證明?好像沒有一個單位證明,個人就無法獨立存在,這是很荒唐的。
其次,要讓封閉系統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比如人大代表就可以作為民眾與政府的溝通中介。作為專業的民意代表,如果能夠真正負擔起監督職責,事情就不一樣了(上級官員的監督仍然是系統內部監督,況且,很多時候基層工作人員的失職,上級領導也是要負責任的)。
“辦證難”之所以難以解決,本質上涉及的是如何把權力關到籠子里。都說中國現在是轉型期社會,這也是轉型的一個重要層面:從管制型政府轉為服務型政府。之所以要辦那么多證,之所以辦證如此繁瑣,皆因管制之需要。而轉型的切實解決方案,則可參看今年初發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所謂“減少微觀事務管理,該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該整合的整合”,也就是少管;所謂“建立健全各項監督制度,讓人民監督權力”,也就是打破封閉系統。
長期難治的頑疾,背后必有深重的病因。“辦證難”看似日常小事,其實所涉甚大:管制人是“打江山坐江山”的統治邏輯,服務于人才是現代政治倫理所需。轉身不易,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決“辦證難”正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現實起點。而與其靠媒體和上級官員,不如先在每一個辦事窗口裝一個服務態度評價器,不管有用無用,至少形式上讓我們可以先把“好評”、“差評”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