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紐約舉行的非洲統(tǒng)一組織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曼德拉是“20世紀的巨人”,他在與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曼德拉何以受人敬重?
大氣的曼德拉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特蘭斯凱一個泰姆布人部落酋長家庭。曼德拉從小就經(jīng)常目睹當?shù)卮笄蹰L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受到白人政府壓制,便逐漸萌發(fā)了尋求正義和平的理想。上學后,他多次鼓動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guī),甚至因組織學生運動而被除名。
由于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的斗爭,白人統(tǒng)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小島上長達27年。然而,當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tǒng)以后,他卻邀請當初看守他的3名獄卒出席總統(tǒng)就職典禮,還提出請當年把他關進大牢的白人領導人加入他的內(nèi)閣。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大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統(tǒng)治者汗顏,讓所有人肅然起敬,也讓整個世界為之之嘆服。
一次乘坐小型飛機飛往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途中,曼德拉感覺飛機螺旋槳出了問題,便告知飛行員。事實上,當時的確有一臺發(fā)動機停止了工作。貼身保鏢嚇得發(fā)抖,可了解情況的曼德拉卻始終埋頭讀報,看不出任何恐懼。直到飛機安全著陸,他才對作家理查德·斯滕戈爾說:“老兄,我在上面被嚇環(huán)了!”
據(jù)斯滕戈爾回憶,曼德拉很多時候都產(chǎn)生過恐懼,包括在家鄉(xiāng)接受割禮、在法庭上受審以及在羅本島面對挑釁的獄警時。但曼德拉說,沒有人生來就是勇敢的,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要假裝勇敢,并學會克服恐懼。
善良的曼德拉
1999年走下總統(tǒng)寶座后,年事已高的曼德拉并沒有在家里享清福,而是投身到抗擊艾滋病的斗爭中,并為南非爭得了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舉辦權。
憑著一腔熱忱和號召力,曼德拉成立了慈善基金會,將工作重點放在改善貧困兒童受教育條件和抗擊艾滋病這兩個項目上。2002年,曼德拉發(fā)起了名為“46664”(曼德拉被關押在羅本島監(jiān)獄時的代號)的艾滋病宣傳和預防運動。
為了給基金會籌集善款,這位可敬的老人別出心裁,以他多年牢獄生涯中的繪畫作品等為主題,設計和生產(chǎn)系列服裝。
2005年,在約翰內(nèi)斯堡舉行的“非洲反貧困”慈善音樂會上,已經(jīng)87歲高齡的曼德拉呼吁八國集團以實際行動幫助非洲擺脫貧困。
2007年7月18日,曼德拉迎來了他89歲生日。這天,由他發(fā)起成立的國際長者會也在南非城市約翰內(nèi)斯堡宣告成立。
曼德拉的平民情懷
2001年10月,在全球以21種語言和版本陸續(xù)出版的《與自己對話》一書備受矚目。這本書集納了曼德拉的書信、對話和演講等,如同曼德拉的私人檔案。書中,曼德拉以“我從來不是圣人”的斷言,將自己從“圣人”的殿堂中解救出來。
曼德拉說,自己年輕時曾經(jīng)脆弱、輕率、愛犯錯,靠狂妄自大的表現(xiàn)來掩蓋缺點。透過一頁頁文字,可以看到曼德拉成長和斗爭過程中的思想變化軌跡。從他第一次萌動政治理想到在南非政壇上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坦誠面對人生的曼德拉不再是偶像,而是一個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現(xiàn)實中的曼德拉與他書中所表露的一樣,他更愿意被別人看作一個普通人。1994年他當選南非總統(tǒng)前,曾去巴拿馬群島做私人旅行。一對夫婦認出了他,他卻作出否定的回答:“我常被人將我和那家伙混為一談。”曼德拉就是這樣以被人當作普通人而沾沾自喜。
以“反抗種族隔離制度斗士”名揚天下的曼德拉,深入骨髓的平等理念也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國石油公司員工彼得曾受曼德拉之邀,去這位總統(tǒng)的家中討論建一所小學校的事情,在停車場就受到了曼德拉的歡迎,這讓彼得受寵若驚。
吃飯前,曼德拉問道:“彼得,我想和你一起來的還有一個人吧?”彼得習慣性地回答:“就我一個人,那一位是司機,他在車里等。”曼德拉沒說什么,旋即起身來到外面,邀請司機進來。這件事讓彼得和司機終生難忘。人們往往容易忽略為自己服務的人,但身為總統(tǒng)的曼德拉能平等看待所有再普通不過的人,他也因此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頭頂無數(shù)光環(huán)的曼德拉,卻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迄今為止,他接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超過1100個,全世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橋梁、廣場、圖書館等不計其數(shù),但他絲毫不為所動。
“年紀大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人們會因為你的灰白頭發(fā)而尊敬你,會說各種各樣的贊美之詞,但這些話可能并不與你本人相符。”收入《曼德拉語錄》中的這段話,體現(xiàn)了這位耄耋老人對自己的清醒認識。
一生中的三個女人
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個女人的痕跡。她們分別是:初戀情人伊芙琳、“黑人母親”溫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薩。
1941年,23歲的曼德拉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反種族隔離人士西蘇魯,并與其結下深厚友情。曼德拉的初戀情人及第一位夫人伊芙琳是西蘇魯?shù)谋砻谩?/p>
1944年,曼德拉迎娶了伊芙琳。伊芙琳為他生了三個孩子。但由于曼德拉全身心投入反種族隔離運動之中,很少顧及家庭,夫妻倆隔閡日益加大,兩人理想慢慢偏離,最終黯然分手。
曼德拉的第二次婚姻最受人關注。1958年,曼德拉與年輕漂亮的溫妮一見鐘情,不久就走入婚姻殿堂。溫妮曾不顧個人安危,站在反種族主義斗爭的最前線,支持獄中的丈夫與種族主義政權進行斗爭;同時她東躲西藏,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幾個孩子。溫妮以戰(zhàn)斗、忠貞、母愛的形象贏得了廣大黑人的愛戴,在南非曾享有“黑人母親”的尊稱。
但是到了后來,與丈夫分別太久的溫妮慢慢變了。隨著社會地位與個人威信的不斷提高,溫妮性格中專橫跋扈、野蠻霸道的一面逐漸暴露在世人面前。她的政治觀點變得激進,崇尚暴力,生活腐化,還發(fā)生了婚外戀。1996年,曼德拉與溫妮離婚。
1996年,在法國巴黎的一次正式宴會上,曼德拉一語驚人:“我再次墜入了愛河,連我自己都沒想到。”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曼德拉滿臉幸福地公布了與莫桑比克前總統(tǒng)馬歇爾遺孀格拉薩的戀情。兩人深深相愛,經(jīng)常相擁合影,或者當眾親吻,不避閑言。1998年7月18日,曼德拉80歲生日那天,53歲的格拉薩成為曼德拉的新娘。
曼德拉說:“從今以后。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有兩個:一是格拉薩,二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蝦。”
(潘光賢摘自《老年日報》201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