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茶館、辦茶樓的老板自然想招財進寶,因此,一般說來,茶館的店名都不會缺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
文化人開設的茶社,其店名招牌自然更為別具一格。上海九江路口小花園附近有一家茶樓,是民國時期書畫家俞達夫開的,取名“文明雅集”,四壁懸掛名人字畫,環境布置一洗俗塵,茶具清潔雅致,所來茶客都是些斯文人。1943年冬,歷史學家衛聚賢開了一家“聚賢樓”,茶客大多是大學教授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郭沫若也是常客。
有的茶館坐落在文化遺址或名勝古跡附近,店名招牌也就“攀龍附鳳”。如被稱為“金陵第一名勝”的莫愁湖內就有一問“勝棋樓茶社”。相傳勝棋樓乃明太祖朱元璋和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下棋處,徐達與明太祖下棋時贏了皇帝,并將棋子在棋盤布成“萬歲”字形,朱元璋大喜,遂將此樓賜給徐達,取名“勝棋樓”。
還有把古人的姓名作為茶館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全羽春茶館”,把唐代的盧全、陸羽兩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二為一作為店名,十分貼切自然。
也有借古人詩句,或直截了當取古人書名作為茶館店名的。浙江省嘉興南湖有家茶社叫“煙雨樓”,取自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詩句“多少樓臺煙雨中”。
也有因茶館所在地美景而得名的。北京有一家“綠柳軒野茶館”。因地處郊外,故謂之“野”;茶館坐落在一個土山凹里,四周楊柳重重。主人開池引水,種滿荷花,極富詩情畫意,故名“綠柳軒”。
(福星摘自《人民政協報》201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