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收到朋友的生日請柬,這個生日晚會將在一艘豪華游艇上舉行。朋友功成名就,60歲的生日,這樣鋪張實在是應該的。除了一般的著裝要求和注意事項外,她在請柬最后加了一句,謝絕禮物,謝絕鮮花。如果你們一定準備送禮,請為緬甸的一所學校捐款,以便讓那里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們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她列出一個賬號,并說明她資助這個項目已經5年。
還有一個朋友是當地文學院的名譽主席。文學院是民間機構,靠作家的會費和熱心人的捐助運作,就連富麗堂皇的文學院的場館也是出自某個名人無償的捐助。朋友選擇在文學院慶生,邀請了四百多個朋友在文學院輝煌壯觀的大廳里享受大餐,欣賞音樂和朗誦。她也在請柬上注明,謝絕禮物和鮮花。如果愿意,請為文學院捐款,數目隨意。她強調說,作家們不但需要掌聲,也需要面包。那個生日宴會不但籌集到一筆捐款,還有人向文學院贈送了一架鋼琴。
在德國,這種私人的捐款方式比較常見。以前多見于葬禮上,現在擴展到慶生和喜宴上。只要是合法注冊的機構,都可以接受捐款,并且可以為捐款者提供相應的捐款證明。這樣的證明,是得到國家稅務機構認可的。
我還接觸了一種感人的民間捐款。有—年,—個德國的旅行團在西藏旅行途中遭遇風暴,被困在—個小村莊里。那個村的藏民們把這些人分別邀請到自己家里,在貧困簡陋的家里,拿出自己家最好的食物來款待這群素不相識的人,臨別時不接受—分錢的報酬。這群人回國以后,就成立了一個慈善團體,專門資助這個藏北的小村子。他們每年委派兩個人,把募捐到的錢送到那個村里,并親手把錢分到每個村民的手中。這兩個人的機票和旅費都是自己負擔的,他們很自豪地把那個村子說成我們的小村,而那里的村民也把他們說成家里來的人。他們已經堅持了11年。
這群人實在是一群非常普通的德國人,收入不高,生活簡樸,甚至沒有接受過很高深的教育。他們從來不知道名品名牌的名字,甚至很少去吃正規的大餐。但他們是一群有信仰、有愛的人,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最后的一塊面包,掰開一半送給身邊需要的人。
因為他們相信,給予比擁有更加幸福。
(莊妃軒摘自《揚子晚報》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