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金融危機影響被叫停了的資產證券化重獲監管層支持。
今年3月份,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下稱《規定》),將資產證券化業務從試點業務轉為常規業務。隧道股份率先發布資產證券化項目計劃,于5月9日起由資管公司國泰君安向機構進行推廣,5月13日結束,融資金額為4.84億元。
海印股份近期也發布公告,擬以其經營的15家商業物業、五年的經營收益為基礎資產,通過中信建投設立資產證券化項目計劃,擬募集資金16億元。
地產企業海印股份作為開拓者先行一步后,紅星美凱龍等多家相似企業也計劃通過此業務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證監會5月底又發布《證券公司設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審批》做為上述《規定》的補充性說明,對申請材料目錄等內容作了進一步明確,給資產證券化進程又推一把力。
企業看重融資渠道
據中信建投的研究報告預計,海印股份的融資利率在7%~8%之間。在不考慮提升租金的基礎上,未來5年的凈租金收入約為21億元,本次擬融資15億元,質押率為71%。另外海印股份以自有資金1億元全額認購次級資產支持證券,以保障15億元優先級資產。
海印股份在公告中承諾:“若本次專項計劃基礎資產未來現金流不足以償付完畢資產支持證券的本金和預期收益,則本公司將代表原始權益人進行差額補足。”
從目前來看,已發行的資產證券化資管項目現金流充足,結構清晰,安全性較高。券商做業務的時候也比較注重風險控制。
資產證券化業務對于投資者的優勢已經展現出來:較高的安全性以及7%~8%的收益率對穩健型投資者有很大吸引力。
海印股份證券事務代表江寶瑩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目前計劃剛剛通過股東大會的審核,正在準備各方面材料,屬于起始階段,無法給出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在融資成本方面,預計不會比銀行貸款更具優惠性,主要還是為了開拓一條新的融資渠道。資產證券化是公司目前除了發債、銀行貸款外的一種新型融資渠道,對于公司補充資金有很大意義。
海印股份被視為房產融資新渠道的開拓者,在目前地產與房產企業再融資困難的背景下,海印股份資產證券化項目的順利進行,會給行業樹立一面重要的旗幟。
隧道股份方面也對記者表示,選擇資產證券化的主要考慮因素就是拓寬融資渠道,補充公司運營資金。成本方面并沒有很大優惠,比銀行貸款略低一點。
券商優勢尚未顯現
北京某券商非銀行金融行業研究員楊先生對《投資者報》記者解釋道,目前資產證券化在國內一直沒有大發展的重要原因是,國內這項業務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并沒有較成熟的隊伍。
理論上,企業選擇資產證券化方式進行融資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降低企業負債率,讓企業在負債率偏高,再發債阻力較大的情況下獲得再融資,也有助于控制負債杠桿情況。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企業杠桿率并沒有達到臨界杠桿率,通過發債形式進行融資也不困難,并不十分需要通過此方式來降低負債杠桿,而且目前公司財務報告中資產出表也未能實現,企業不能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達到降低負債率的目的。
第二是可以將企業里評級較好的資產與較差的資產進行剝離。由于剝離后的優質資產評級比較高,用這部分優質資產抵押,就會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融資。但目前在融資成本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可替代的融資渠道還有很多。對于企業來說,資產證券化并不是一個特別有利的融資方式。由于沒有成熟的團隊,資產剝離操作起來還比較麻煩和復雜,企業更愿意把資產打包抵押。
楊先生認為券商在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上會起到主導作用;對券商來說,盡快熟悉業務,能在較短時間內把業務準備工作做完,更快完成融資計劃,準確地把優質資產剝離,為企業提供成本較低的融資渠道,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這項業務。
風控依舊是關鍵
據記者了解,目前券商對資產證券化的重視程度大概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是非常重視,當作潛力業務在大力拓展;第二種是專門成立一個小組進行探索和業務拓展;第三種是對原有團隊發布任務指標,如一年內完成一單,旨在了解業務。
“美國金融危機當時確實嚴重影響了國內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但著眼于當下,更重要的是借鑒其失敗的經驗來為國內業務的發展鋪路。防控風險也同樣是券商該注意的問題,對資產真實價值、資產信用等級、償債能力等方面的正確評估對資產證券化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楊先生說。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近期也指出,證券公司創新重點應放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創新發展與風控共同前進。
楊先生表示,“雷曼迷你債”事件是一個很值得借鑒的例子,債券的信用等級包裝、設計結構過于復雜,多個環節存在風險,最終由于市場泡沫破滅,高杠桿斷裂,導致雷曼公司毀掉了自己,也毀掉了眾多投資人。“結構清晰”是控制風險的關鍵點,可以防止資產的重復抵押,以及多次證券化造成的杠桿壓力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