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想念中餐和親人,玲莉給丈夫Michael留了一張字條,就從德國的家飛回了北京。
“在國外生活兩年,思鄉的情緒變得愈發濃烈,我決定先回來吃飽喝足了再說。”沒有征得Michael的同意,玲莉倔強地跑了回來。為了妻子與家人團聚,Michael最終賣掉了房與車,辭去原本穩定高薪的工作,追到了中國,與玲莉一起開始了在北京的租房生活。
放棄國外舒適的生活,回到國內打工,兩年的北漂生活雖不是處處如意,也有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但對于這對現代摩登的家庭來說,沒有什么比在一起的快樂更重要!
從現代的外交公寓到安靜的四合院,為了體驗不一樣的北京,玲莉夫婦前后搬了三次家。
“住在胡同里的四合院,有一個房頂是空的,我們把它做成了平臺,在上面燒烤。”因為都特別愛吃,又比較挑剔食物的質量,玲莉家里日常消費最大的是食材,盡管有時她會為300元一斤的澳牛而跺腳。
有人說,一個跨國家庭的相處之道,其實也是兩個國家的相處之道。
堅守自己的文化,尊重對方的文明,畢竟是跨國組建的家庭,玲莉認為,過度偏向哪一方都不太好,均衡分配,適當冒險或許是相對適合的方式。
為此,玲莉將存款的一部分放在國內,一部分放在國外,并基于不同市場的特點,將國內的錢用于買債券型基金和做黃金期貨,國外的用于投資股票和保險。
“為何如此選擇?區分來看,首先我不贊成在國內買股票,中國市場操控因素較多,當來自宏觀調控的不確定因素增大時,一般股民很難把握,但投資債券獲得穩定收益就比較容易實現。其次是回國之初選擇投資國內的期貨黃金,是考慮它與國際接軌,國家本身有儲備,而且亞洲人對黃金天生熱愛,感覺相對穩妥。”
但是,今年2月,玲莉看到國外房價下跌和黃金的風險增大后,預備回德發展的玲莉和老公果斷清掉了在中國的投資,回德支付了首期購房款,只保留下在德國的股票和保險。
“與國內相比,國際市場雖然波動大,獲得利潤的成本高,但是自由,風險根據市場走向,總體也比較確定,只要關心新聞、適當地分析,是可以真看到盈利點的,而我選擇的保險業、工業、環保業也是風險相對較低的行業,就更加穩妥些。”
她舉例說:“每當看到中德領導人互訪,通常可以預估,相應的工業股票會有所發展,因為雖然新聞沒有詳說,但中國工業技術較弱,因而中德技術合作不排除會使德國企業接到一些大訂單。”
出于投資的需要保持對時事的關注,使愛好寫作的玲莉腦海里常冒出各種新奇的想法。
“投資方面,我有許多天馬行空的看法,但我會和老公討論,通常我提出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想法,他來做嚴謹的分析,一起溝通。我們不拒絕風險,只是將風險系數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