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說。”華林證券現任副總裁曾年生——萬福生科處罰事件涉事一方,在接通《投資者報》記者電話時匆忙掛斷了電話。
華林證券副總裁龔寒汀在聽到記者的來意后,也以不方便為由掛斷了電話。另一被處罰對象華林證券總裁薛榮年的電話更是無人接聽。
被萬福生科處罰牽連的華林證券高層們不勝其煩,對于他們來說,這次處罰事件不僅是他們事業上的污點,更嚴重的是連管理者的角色也會失去。
而他們的東家,曾大肆挖角的華林證券卻成為此次事件中的一大受害者。
“華林證券受到很大影響。”深圳一家投行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幾個業務都放棄了,從去年開始主要發展投行業務到現在都沒見到成果,挖角投入的兩三個億有可能就此打水漂。
高管團隊“一鍋端”
5月10日,證監會通報,宣布了對萬福生科發行以及相關的中介機構處罰的措施,其中對當時的保薦業務負責人、內核負責人薛榮年、曾年生和崔嶺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撤銷證券從業資格。
目前,薛榮年擔任華林證券董事長兼總裁職務,曾年生擔任華林證券副總裁職務,崔嶺擔任華林證券總裁助理兼投行事業部總經理一職,是華林證券保薦業務負責人。
撤銷證券從業資格,意味著他們不能再擔任高管職務,華林證券的高層幾乎“一鍋端”。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吊銷證券從業資格將直接影響到高管資格的認定,高管將面臨職務解除風險。”作為高級管理人員,盡管不負責公司的具體業務,但失去從業資格很難在行業立足。
“雖然沒有規定永久性地市場禁入,暫時性退出這個行業3年后,他們可以重新獲得相應資格,但是考慮到名聲等問題,相關人員重回證券公司可能會比較困難。”上述投行人士說。還有消息稱,薛榮年有可能從事PE行業。
“不過這一切都是外界的猜測,如果薛榮年他們向證監會提出行政復議,會出現另一種可能也未可知。”深圳另一位投行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證監會還未正式發公文給華林證券。”
對于是否行政復議,曾年生的回答是“不好說”,這里面隱含了無數的可能性。目前,證監會網站保薦人監管系統中還未登出對于他們的處罰措施。
盲目挖角埋禍根
2012年2月,原平安證券總經理薛榮年在其部下打前站的半年后也空降華林證券,出任公司董事長。
作為一家區域性小券商,華林證券經營長期沒有起色,行業地位十多年沒有改變。在2010、2011、2012年三年中,監管部門對其的分類評級為C級、CC級、CC級。
2009年,市場一度傳聞國信證券有意收購華林,當時的華林證券董事長段文清和總裁李華強都出自國信證券舊部。后由于并購方案未得到證監會批準,收購計劃擱淺。
2011年,華林證券開始人事動蕩。宋志江代替段文清成為華林證券新董事長,原董事長段文清、副總裁蘇細強、總裁助理張冠宇等高管相繼離職。立業集團在轉讓股權未果后,謀求自己做大華林證券平臺的思路日益清晰。
2011年末,平安證券投行部發生人事地震。華林證券趁機出手,從平安挖走大量保代,數量高達40人。平安投行的高層龔寒汀、曾年生、崔嶺等人也相繼空降到華林證券,薛榮年是最后一個到來。
薛榮年從2008年擔任平安證券總裁,主管投行業務。此后平安證券的凈利潤猶如“打了雞血”般往上竄:從2008年的5個億到2009年的10個億,再到2010年的15個億。名不見經傳的平安證券迅速崛起,投行業務收入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
立業集團對薛榮年團隊寄予厚望,希望他將華林復制成第二個平安證券。
薛榮年團隊的到來的確給華林證券帶來大量項目,但也將粗放型、不重視內核的作風帶到華林。“薛榮年模式”下的投行項目低質量對證券公司的品牌形成硬傷,保薦的公司頻頻出現問題,造假情況觸目驚心。
2012年初,華林證券申報IPO企業的家數達到36家。上報企業的質量參差不齊,在證監會自查行動中,最終停止或者中止上市的企業達到18家,占比高達1/2。
在監管越來越嚴格,造假代價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以品牌損傷換取利潤并不是長久之計。在勝景山河、萬福生科事件后,各家投行都逐漸提高內核。如果華林證券沿用此模式,前途難料。
這次華林證券雖說是被牽連,但其自身的投機思想也是一大禍因。2011年平安證券投行團隊出走,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平安集團高層收緊內核。明知道他們的行事作風,華林證券仍然一攬子將他們挖過來,可以說是自掘墳墓。
投行業務受重創
由于IPO暫停,薛榮年在華林期間沒有一單IPO。投行業務方面,只有4個非公開增發項目,11單企業債、4單公司債承銷項目。而這些債券承銷的成績還多是前任留下的成果。
巨額費用挖來的保薦團隊成為華林證券的巨大壓力。2011年,其凈利潤僅有1973萬元;而2010年為1.05億元,同比下滑80%,這其中人力支出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華林曾一度在債券承銷方面成為業界黑馬。固定收益團隊從2005年起成立,在企業債方面的投入頗多。2009年以來,華林證券在固定收益業務的市場排名一直名列前茅,2011的企業債承銷更是拿到了承銷數量第一。但是當年年底,公司固定收益團隊轉投國信證券,成績直線下跌。2012年,承銷家數滑落至第20位。
投行業務是華林的支柱,薛榮年、曾年生和崔嶺則是華林證券投行業務的靈魂。高管再次換血,讓華林的前途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