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證券5月14日發布52億元再融資方案引起廣泛關注,此次融資額大大超過其IPO時的融資額32億元 。
雖然東吳證券在公告中稱此次融資后,可提升公司凈資產規模,增強公司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但是其在上市之初業績“變臉”給投資者帶來的陰影還未散去,融資進度可能會受較大影響。
擬對業務全面升級
東吳證券公告稱,本次募集資金用途計劃全部用于增加資本金、補充營運資金,擴大創新型自營業務范圍及業務規模、加大經紀業務投入、增加承銷準備金、拓展資管業務、擴大信用交易業務、加大對子公司投入、加大IT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及其他將來可能出現的資金需要。
東吳證券一季報顯示,公司總資產159.6億元,凈資產77.2億元。如果此次增發順利完成,其凈資產規模將達到129億元,公司凈資產規模得到很大提升。
從資金使用用途看,此次增發完成后,公司業務將全面得到提升并優化業務結構,并為各創新業務及將來市場的深入發展做好了較充足的資金準備。
業績變臉阻礙融資進程
從東吳證券2011年12月招股說明書來看,其2009年、2010年、2011上半年凈利潤分別是7.4億元、5.8億元、2.27億元。但隨后披露的年報顯示2011年凈利潤僅為2.36億元,同比下滑60%,上市之初就業績大變臉,證監會認定東吳證券在刊登招股說明書之前就出現了業績下滑,且沒有在招股過程中說明情況。因此,東吳證券吃到了證監會的警示函。
2012年東吳證券實現凈利潤收入2.9億元,同比增長22.5%,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和債券承銷業務大幅下滑;自營投資業務扭虧為盈,收益顯著;其他業務發展平穩。
2013一季度其實現凈利潤收入1.4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自營投資收入1.7億元較2012一季度虧損0.14億元有很大改善,成為凈利潤大幅增長重要因素;此外,公司經濟業務、投行、資管業務同比增長了19%、29%和496%;
公司控股大股東為國發集團,持股比例為30.22%。國發集團是蘇州國資委的一家以金融投資為主業的國有獨資公司,已建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擔保、創投”六位一體的地方金融平臺,分別控股蘇州銀行、東吳證券、東吳人壽、蘇州信托等金融公司。
上海某金融業分析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東吳證券在上市券商中并不占有優勢,但是其股東背景較好,又地處蘇州這樣國家級的開發區,或許以后幾年的投行業務會有不錯表現。增發成功后,有望發揮區域優勢。在創新業務方面,借助區域平臺優勢發展應該是可行的。
中信證券分析師潘洪文與海通證券非銀行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丁文韜都在研究報告中都看好東吳證券融資成功后的發展前景。
但投資者卻選擇“用腳投票”,5月14日東吳證券股票復牌當天,跌幅超過4%。
上述上海金融業分析師認為,這次東吳證券的融資應該不會很順利,畢竟最近融資項目也不少,比東吳情況更好的公司有不少,投資方有更多的選擇方向。但他認為東吳證券的融資最終還是能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