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不斷、理還亂,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財機構之間的“曖昧”關系,因國家審計署披露的一則審計結果而曝光。
5月10日,審計署發布的《2013年第5號公告:中國五礦集團公司2011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指出,2010年至2011年,所屬五礦國際信托有限公司違規委托非金融機構銷售部分集合資金信托產品,并以咨詢費名義支付推介代銷費3862.27萬元;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部分資金在使用中被挪用,但截至2012年5月,該公司未按規定向受益人披露此方面信息。
對此,五礦信托方面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報告內容屬實,但公司已于事件發生后及時進行了整改,徹底停掉了與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推介業務,并對有關人員進行了內部處理。
五礦信托稱已整改
五礦信托向本報表示,審計署的審計結果雖然剛剛發布,但審計行為發生在2012年上半年,公司之后進行整頓。事實上,公司在2011年下半年就已經停掉與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合作。
“發生這樣的事情,主要與公司歷史和當時背景有關。五礦信托2010年底成立,到2011年經營的時間尚短,為了盡快把業務做起來,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和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當時很多信托公司都在做,但自審計之后,公司內部進行了整改,考慮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風險較大,銀監會、銀監局也加強了監管,已嚴格杜絕。”五礦信托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此次五礦信托被查,主要源于審計署對五礦集團的檢查,據悉,審計署每年都會對部分國有企業進行審計。
對于10日發布的包括五礦集團在內的10戶國有企業2011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公告,審計署企業審計司負責人魏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進行審計監督,是法律賦予審計機關的職責。
與往年相比,這次審計結合近年來國企審計推進狀況,主要圍繞“質量、責任、績效”開展工作,以檢查企業財務收支為基礎,揭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擦邊球”比比皆是
“五礦信托原本和一般央企系信托公司風格迥異,想走市場化路線,曾有‘彪悍四少’之名,經審計署這么一折騰,只得循規蹈矩了?!睂τ诒敬谓Y果,有人在微博評論道,審計署替銀監會做了調查監管。
據記者了解,第三方代銷之類的信托行業“潛規則”,如果不是審計署介入查賬,單從年報看不出蹊蹺。
“審計署進駐公司查賬和公司披露年報不一樣,項目資料、財務往來數據等等都要看,針對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費用名稱是咨詢費、顧問費還是什么,如何支付,向誰支付等,年報里不會披露這么細致,所以是否通過中介機構一般很難判斷?!鄙鲜鑫宓V人士表示。
那么,銀監會對信托銷售又是如何規定的呢?《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計劃時,不得委托非金融機構進行推介。
而銀監會2011年下發了《關于規范信托產品營銷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規定,信托公司營銷信托產品,可采取信托公司直接營銷模式,也可選擇其他金融機構代理推介信托產品;非金融機構只能“向信托公司推薦合格投資者,但不得以提供咨詢、顧問、居間等方式直接或間接推介信托產品”。
而在業內看來,如果審計署真要查,結果可能是審誰誰“中槍”。
“據說審計署現在對信托興趣很高,正在加緊學習。之前央行已經用反洗錢利刃砍了信托公司,現在審計署又要來查賬么?審計署這么搞,以后國有信托公司都不敢和第三方理財合作了?!毙磐忻靶磐腥骸痹谖⒉┗貜椭袑懙馈?/p>
銷售渠道轉型急迫
有關信托銷售的討論遠不止于此,在2011年甚至以前,信托能否不依賴第三方“站著掙錢”的話題就不絕于耳,但現實依舊困難重重。
今年初,業內又有消息稱監管層將出臺規定限制第三方機構代銷信托產品,第三方理財機構表示,監管層整頓代銷行為有可能,但全面禁止不現實。
審計署出具了確切意見實屬難得,但《通知》發布以來,執行效果并不好,主要問題仍在異地銷售進程緩慢和非公開的營銷宣傳方式。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當銀行頻發風險而收緊信托代銷后,有非銀行系公司開始嘗試用更直接的方法轉型銷售通道。
今年2月,重慶市媒體消息稱,重慶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斥資15億元,收購合肥科技農商行34.99%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這成為重慶國際信托控股三峽銀行后,獲得的第二張銀行業牌照。
而根據了解,除了重慶國際信托外,此外還有不少信托公司已經或正在參股銀行機構。
“本來項目就不好做,現在銀行理財管理又趨嚴,如果沒有渠道資金購買,產品發行慢,會直接影響業務開發環節?!比涨?,一家未和非金融機構合作銷售的國企信托經理苦惱地對《投資者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