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不得不跟忠實的讀者說再見了。
時間過得很快,這個專欄已經寫5個多月了。內容無非是以一個記者旁觀的視角,講些在日常報道之中所學、所思的不太成熟甚至很偏頗的想法。讓我大出意外的是,專欄推出后,吸引了不少讀者,包括專業的基金經理和公司高管,很多人也給我發短信給予鼓勵。說老實話,每一篇文章都是戰戰兢兢地寫出來的。在此,我要感謝你們對我的鼓勵和包容。
最后一篇專欄的內容我想了很久,最終決定寫這樣一個有關王亞偉粉絲的話題。原因有二:其一,我見過王亞偉的粉絲是如何輕率地作出投資決策的;其二,在王亞偉離職的媒體談話會上,他很嚴肅并不乏內疚地說,很不希望許多人跟著自己炒股,因為風險承受能力相差太大。
也許你跟著王亞偉賺了錢,我說,那一定是勇氣,因為你壓根不知道賺的是什么錢,也不知道是如何賺到的。這些,只有王亞偉才有清晰的認識。
近日披露的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王亞偉管理的私募產品出現在2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中,該名單一經曝光,連天天泡在股票里的基金經理也驚嘆:大都是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也難怪。據《證券日報》統計,王亞偉持有的這些股票每股收益超過一毛錢的僅有3只,其余均以分計算。
沒有業績,只有重組預期或者概念,讓人感覺王亞偉是在裸泳,而王亞偉的粉絲(以下簡稱“王粉”)需要明白:跟著王亞偉裸泳,是很危險的。
跟王亞偉裸泳的風險
筆者多次參加過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營業部以及第三方銷售機構組織的產品推介會。在那些經常去參加各種推薦會的年齡偏大的投資者中,就有不少“王粉”。
王亞偉在公募時,由于其管理的產品長期封閉,這些粉絲沒法買到其管理的產品;王亞偉到私募后,他們又沒有資金實力買到其管理的私募產品。因此,很多人就跟著王亞偉買股票。他們獲取王亞偉動向的唯一渠道便是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借此,讀者也就明白了,為什么王亞偉進駐的上市公司發報告當天,股價大都會上漲的原因了。
從一季報王亞偉持股的名單可見,輾轉到私募之后,王亞偉延續了其在公募的投資風格:青睞冷門績差股和重組概念股。
對此,“王粉”需要明白,雖然王亞偉最崇拜彼得?林奇,但與巴菲特、林奇投資沃爾瑪、可口可樂、IBM、富國銀行等普遍熟知的股票不同,王亞偉持有的都是些機構不太關注的冷門股票。
這意味著,對于“王粉”而言,首先,你可能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裸泳;其次,你并沒有找到自己持股的邏輯,甚至沒有任何判斷;再次,更為關鍵的是,你有多大的風險承受能力?
管理20億元資產的王亞偉和擁有20萬元資產的投資者,二者的風險以及優先考慮事項完全不一樣。
假設,王亞偉持有10只重組概念股,只要有5只以上重組成功,那賺錢就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其中任一兩只重組股失敗,都不會影響其基金產品的業績。
但對于普通投資者則完全不一樣。其危險性不僅表現在一兩只股票的重組成功與否上,更重要是重組受諸多環節影響,普通投資者無法判斷重組所需要的時間,也即,在樣本不夠多的情況下,你無法沖抵昂貴的時間成本。
不知道為什么買,不知道合理的買入點,更不知道合理的賣出點。看起來,這更像與饑餓的老虎跳舞。
王亞偉如何運用概率
王亞偉并非沒有可供普通投資人學習的地方,其中之一便是:概率。
一位公募基金資深人士曾在評論王亞偉的成功時說:王亞偉只不過是學會了概率。在筆者看來,這很中肯,也極為貼切。
你會經常聽到很多專業投資經理說,投資是做大概率事件,但王亞偉把概率的妙處發揮到了極致,其中有兩點最能說明問題。
其一,關于重組股。由于A股沒有退出機制,殼資源極為稀缺,作為資產組合的一部分,從有重組預期的股票中精選出一籃子與熱點密切結合的股票,比如涉礦、涉高科技的公司,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當然,一旦將來推出退出機制,從概率上看,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其二,關于冷門股。對大多數人(不僅僅包括散戶,還有機構)來說,都習慣于或者熱衷于買進人氣最旺的股票,因為在人氣的烘托下,所有利好因素都更容易被計入股價之中。但從概率上來看,在這種博傻的賺錢方式中,大多數人最終都要賠錢。
相反,正如《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作者霍華德?馬克斯所言:最安全、獲利潛力最大的投資,是在投資對象不受人喜歡的時候進入,假以時日,一旦受到歡迎,那么它的價值只可能向一個方向變化——上漲。正如王亞偉的前上司范勇宏所說,王亞偉甚至刻意回避機構重倉股,道理就在于此。
從冷門股中選股,這正是王亞偉用概率制勝的第二個法門。
作為資產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王亞偉從既與其選股思路吻合,又尚未進入機構股票池的標的中選出一籃子股票,一旦其中某些公司經營好轉,其股價彈性大于白馬股就是大概率事件。
當然,筆者還要告訴“王粉”的是,這些方法也不是萬能的,個人的性格、洞察力、專業性、認真程度、資產組合藝術等都會影響最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