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對“紅五月”有著美好記憶,因此,一周多來我所感受到的市場言論相當多頭,特別是“五一”長假后出現了四連陽,甚至《人民日報》都在通過探討國外投行言論由空轉多來給中國的股市打氣。
但事實上,市場走勢不佳,反彈的力度相當弱,有著隨時掉頭向下的形態。眾多多頭聲音更像是一種期待,只不過,在我眼里,股指無法走強正說明活躍的投資者事實上并沒有真正的買入股票,相反,他們的操作行為總是在“防范風險”的名義下賣出股票。
資本市場人士對當前的經濟表現達成了一個“弱復蘇”的默契,在我的理解中,這恐怕是最糟糕的一種局面。
如果復蘇很強,市場當然應該表現良好;如果復蘇不成功,政策刺激的力度加碼也會帶來一波不錯的行情。而今,經濟復蘇,就不需要刺激:但很弱,又不排除重回頹勢,這就使得目前的局面分外煎熬。
對這樣的“弱復蘇”,一位著名的投行研究員以相當肯定的口吻預計了今年四季度前A股將成為“雞肋”。他的言論有大批擁躉。實際上,我個人也相當欣賞他的觀點。
在他看來,由于未來中國企業的自由現金流不會顯著改善,而以信托、理財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率不會明顯下降,這就令中國股市難以形成牛市基礎。但管理層一直在努力吸引更多場外資金入場,會一定程度上阻止下跌。
這番自圓其說的觀點在技術上很好地解釋了市場表現。但我更想說,即使你認識到了自由現金流和無風險收益率的問題,卻不足以理解中國經濟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并會朝什么方向發展。
企業的自由現金流狀況不佳,原因在哪里?
我相信在中國搞企業的人都會同意,稅收、行政性付費及社會福利負擔太重。這些負擔加在一起可以占企業總收入的50%以上。我知道會有人爭議說,企業會通過產品定價轉嫁這些“負擔”。但是,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縱然這些負擔可以作為成本實現轉嫁,但這樣的行為在傷害了消費者的同時、大大削減了消費者的購買總額。稅收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受損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企業的盈利狀況不好,既是企業經營艱難的表現,也同時進一步打擊了企業家的冒險精神,也就是說冒險的回報太低了。更讓人沮喪的是,企業和企業家的冒險行為還要面對突破政府管制帶來的道德、法律風險。當然,更多的情況是這些風險并未真正發生,因為你根本就無法冒那樣的險——政府嚴密地控制了所有可能,它讓大部分中國人都相信,只有政府說可以才可以,沒說可以就不可以。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上周召開的券商創新大會上可笑的場面——那些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資本圈大佬們拿著他們的各種各樣的請示報告,尋求政府的認可。正如中國大多數政府審批過的項目一樣,要么項目本身與市場需求相距遙遠,要么通過審批的項目倒是最具迷惑性——甚至欺騙性。為審批需要背書的政府往往就是所有造假的原初動力。
當企業不能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人們發財獲利的希望就寄托到了資產增值和成為某一環節的貸款人的角色上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銀行占據了中國上市公司一半的盈利,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放貸生意如此火爆。
有點令人疑惑的事情是,如果中國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無法從經濟活動中獲得剩余,那又何來放貸人的收益呢?他們借貸的動力也本該減少。
我仔細想想,終于有所醒悟。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恐怕正好可以回應市場的自覺——內在的空頭勢力何以占據主流。人們實際上隱隱地意識到了這樣一種局面無法持續,那就是全社會都在吃老本。
過去三十年的成果,正在被各階層的人以各種方式蠶食,相反,我們卻不再創造、不再進步、不再發展。我們正在為自己形成巨大的全社會意義上的壞賬。這些壞賬未來不只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里,也會反映在我們個人、家庭、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里。那不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前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