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公司是股市低迷的直接受害者,業績下滑,自然要壓縮成本,降低薪酬水平。
通過同花順iFinD,《投資者報》對19家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進行了統計,剔除2012年上市的西部證券,18家券商高管2012年薪酬總額為3.7億元,和2011年的4.1億元相比,下滑了10.88%。其中有9家券商高管薪酬縮水,占比為50%。太平洋證券降幅最大,達53.63%。
2012年凈利潤下降的上市券商有8家,和高管薪酬總體滑坡的券商基本對應,只有個別例外。華泰證券凈利潤下滑9.5%,高管薪酬反增14.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發證券凈利潤增長6.2%,高管薪酬降幅卻高達35.3%,僅次于太平洋排在縮水第二名。
太平洋下滑53%居首
統計顯示,太平洋證券高管薪酬降幅高達53.6%,在18家上市券商中幅度最大。
2012年,該公司凈利潤下降55%,除了中信證券,就屬其降幅最大。
2007年,在爭議聲中,“空降”A股的太平洋證券,如“扶不起的阿斗”般,經營業績缺乏亮點,盈利能力備受質疑。從2009年扭虧后,又走上業績持續下滑的道路。2009年凈利潤有4億元,而2012年凈利潤只有0.7億元。
經營不景氣,公司高管也如走馬燈似的換人。2008年4月,時年49歲的證監會官員王超接替廖一成為公司新任總經理,2012年7月,王超辭去總經理職務,由來自富國基金的督察長李長偉接任。董事長也曾經歷更迭,2009年7月,原董事長王大慶辭職,公司選舉鄭亞南擔任新董事長,同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王大慶變更為王超。
高管薪酬的減少或和高管的更換有關。由于王超年中離職,年報顯示其2012年的薪酬為159.48萬元,而2011年為529.53萬元。
高管團隊不穩再加上業績低迷,太平洋證券在過去6個月頻遭股東減持。早在2月28日之前,普華投資就已通過上交所的集中競價平臺累計減持了339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09%。
5月9日,太平洋再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普華投資通知,自2013年3月7日到5月6日,普華投資通過上交所集中競價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72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4%。
大型券商薪酬分化明顯
從去年上市券商的業績來看,中小券商增長迅速,大券商卻多處在利潤下滑的尷尬境地。
其中,東北證券、方正證券、國海證券、長江證券、宏源證券的同比增幅較大,分別為199%、119%、77%、57%和34%,其中方正證券主要是受盛京銀行改為權益法計算導致凈利潤大幅增長外,其余幾家券商多是受益于投資收益的改善。
而業績下滑的券商中不乏大型券商的身影,包括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
其中,中信證券的下滑是由于2011年中信證券出售了華夏基金股份。剔除這個原因,中信證券2012年凈利潤與2011年基本持平。其他券商則多因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收入下降。
雖然業績不佳,但大型券商的薪酬卻出現了不同的走向,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高管薪酬與凈利潤同步下降,而華泰證券薪酬反增14.5%。海通證券凈利潤小幅下滑,高管薪酬增長29.7%。反之,凈利潤增長的廣發證券,高管薪酬卻跟隨行業趨勢下降35%。
從個人情況看,中信證券副董事長殷可薪酬縮水779萬元,在上市券商乃至全部金融上市公司高管中縮水金額最高。他2011年薪酬達1974.5萬港元(折合人民幣1562.72萬元),而2012年只有990萬港元(折合人民幣783.74萬元)。即使減少了一半,其薪酬仍在所有金融上市公司高管中居首。
殷可現年49歲,于2007年加入中信證券,于2009年6月30日被委任為本公司董事。他亦擔任中信證券國際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及匯賢房托管理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