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具有16年的量化投資經驗的張自力,回國一年后,成為國內第一只專注美國市場的主動型QDII——嘉實美國成長基金的掌管者。
現為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的張自力博士,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后師從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利高津,并成為其中國關門弟子。在與其師兄——現任復旦大學新經濟學研究所主任陳平的交流中,張自力開始研究起經濟學和金融學,并以非科班的出身參與相關科研活動。
他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專訪時表示,A股投資環境相較于美股很不穩定,變化頻率非常高,而美股投資相對來說較為穩定,需要防范的就是系統性風險。基于自身對美股的深入研究,有較好的把控系統性風險的能力,他對于用量化投資去美國淘金有充足信心。
“四兩撥千斤”的管理優勢
《投資者報》:與國內許多基金經理不同,你并非金融專業出身,什么樣的機緣巧合促使你走入金融圈?
張自力:在尚未從物理學專業畢業,開始撰寫物理學論文之時,我就發表了金融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并在2000年與現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宣昌能博士合作出版關于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書籍——《現代金融投資概論》。
在金融學上嶄露頭角,與我受到周圍人,特別是師兄、原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上海復旦大學新經濟學研究所主任——陳平的影響密切相關:其對經濟學深入鉆研,并把普利高津的非平衡系統統計物理應用到經濟學中,首先發現經濟混沌的經驗和理論證據。
《投資者報》:與傳統投資方式相比,你覺得量化投資的優勢是什么?
張自力:從行為學來看,每個人都有主觀情緒和偏見,而投資本身就是要克服行為偏差。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分析師會相互影響。雖然其各有不同的信息來源和分析結果,但在交流和傳播過程中,大家會產生趨同傾向。
通過量化這一工具,管理者不會因一個個體或者一個國家導致的投資行為認知偏差,被日常情緒所干擾,在投資上更加客觀。利用量化投資我曾經在很早之前就排除了美國“會計丑聞”主角安然公司, 也在不久前的A股市場預測了中國白酒的泡沫破裂。相較于傳統投資,量化投資的優勢在于,一旦基金具有規模效應,在管理上就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即很少一部分人可以管理規模巨大的基金。
《投資者報》:雖然跑贏大盤,但國內量化投資的優勢并不明顯,A股是否適用量化投資?
張自力:衡量一個策略的有效性,需要較長的時間,自2009年國內掀起量化投資熱潮至今,這一新興策略經歷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因此還需要更多時間的考驗。
量化投資在A股中的優勢,已經在絕對收益上有所體現,也有成功范例。但國內的排名方法較為粗放,憑借短期排名,難以衡量一只量化基金的能力。相較于國際標準,中國缺乏好的衡量基準,評價體系仍需要完善。
美股投資優勢凸顯
《投資者報》:你為何要去美國淘金,美股的投資前景如何?
張自力:首先,美國強調把絕對回報帶給投資者。在股票回報率上,美國是目前最高的國家,高于德國、日本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
其次,從全球資產配置來看,專家分析,美股大盤優質股票在收益率上排名第二。同時卻是在資產配置中排名第一,因而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資產配置類別,值得關注。
第三,近期美股一直在上漲并創新高,而A股依舊在低位徘徊,美股投資優勢凸顯。
QDII實際上就是能夠進行海外投資的外匯,不是一個標簽。從行為學來看,國內投資者對其抱有偏見,因而失去了分享全球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機會。尤其在近日國內股市低迷的情形下,投資者需要對QDII重新審視。
《投資者報》:嘉實基金在量化投資方面是否有投研團隊?
張自力:嘉實基金投研實力強大,尤其在投資成長股上有卓越的優勢和歷史業績,具有創造超額收益的能力,這為產品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嘉實量化投資研究團隊,有三位平均海外投資從業年限超過10年的基金經理和三位平均從業年限超過6年的研究員,還有來自公司的宏觀、風控、交易能力作為支持。
嘉實美國成長基金的量化投資理念和實踐在美股已經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它基于的是非常系統化的基本面分析,以及對投資者行為的深刻理解。
據了解,張自力曾領導設計的美國世紀紀律化成長基金,自2005年9月成立以來業績優異,尤其是風險調整后的績效如信息比率在同類型315只基金中排名第1。他還在2006年被美國《時代》雜志遴選為投資界的三大頂尖數理基金投資家之一,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受邀在《時代》雜志闡述其投資理念的華裔投資精英。嘉實美國成長基金是他回國后掌管的第一只基金,尤其引人矚目,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