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府最近被批評很“摳門”。事起于菲律賓風災。超強臺風“海燕”在菲律賓登陸,造成了菲國內至少4011人死亡,約1600人失蹤。災后,國際社會對菲律賓敞開了援助大門。菲律賓外交部11月11日宣布,至少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承諾向菲律賓災區提供幫助。同日,中國紅十字會決定向菲律賓提供首批緊急人道主義援助,金額是10萬美元。
數額看上去不高,特別是夾雜在下面一份菲律賓外交部網站公布的各國和地區的救助物資(以及救助金)價值名單中,更是扎眼:美國捐助物資和善款共2000萬美元(捐助金約為10萬美元),英國捐助金約951萬美元,日本無救助金(只有醫療團隊)。
不過中國很快就捐贈了第二批救援物資,包括帳篷和毛氈,19日運抵宿務機場。加上首批救援物資,中國援菲合計1000萬元人民幣物資。作為也在遭受著“海燕”影響的中國,對“難友”的這份捐助,看上去已經很不錯。
給少了掛不住“面子”,給多了擔心收不回,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海外援助,如同平常人“隨份子”,講究其實不少。
大國之間的面子和里子
捐助多少和災難大小本身也掛鉤,在一些小型自然災難中,中國政府的起捐點是3萬美元。如:2010年,蒙古和阿爾巴尼亞分別遭受雪災和洪災時,中國紅十字會向他們捐助的數額都是3萬美元;2011年,老撾抗洪救災時,中國紅十字會也捐了3萬美元。
如果遇到重大災害,中國政府也會加大援助力度。日本大地震時,中國捐款逾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440萬元),在所有捐款國家里排在第五位。美國水災時,中國捐助了510萬美元現金和救援物資。
中國發生災難時,上面兩位“老朋友”會如何表現呢?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例,日本提供了5億日元緊急援助,約合人民幣3300萬元,而美國政府則看上去有些“小氣”,僅提供了50萬美元援助。
倒是“土豪”朋友們,在那次災難中慷慨解囊。汶川地震消息傳出后,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立即決定,向中方捐贈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物資,換算成人民幣約合4.2億元。這在所有援助中國的國家中排名第一。沙特國1990年7月21日才與中國建交,人口僅2267萬。但早在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的弟子就曾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傳播伊斯蘭教。公元15世紀,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沙特。
出人意料的是,加拿大在這份大方向中國捐款的國家名單里排名第二,其民間捐款近3000萬加元,政府捐助超過3100萬加元,合計人民幣近4億元。
如何不尷尬地“意思意思”
“好朋友”有難要幫一把,對平常總是“吵架拌嘴”的國家,也要在災難發生時,伸出一把手。
2011年,一場熱帶風暴襲擊了菲律賓,中國承諾提供1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在此之前,菲律賓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為中國捐款3259萬人民幣。那時候,兩國關系尚未因南海爭議島礁而惡化。
印度洋海嘯時,中國政府向受災國家提供了三批次援助,所有援助資金、物資總數加起來近7億元,遍及東南亞上十個國家。同時在救災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派出了救災緊急支援隊,并且派出了各個組織,包括衛生醫療隊到了救災前線。事后,《紐約時報》評價,這是中國在海外災害現場采取的首次顯著的救援行動。
發生災難時捐款屬于人道救助,平時對他國捐款體現的則是良好關系以及價值取向。
中國政府在對外教育捐款方面,就表現得出手闊綽。2011年,中國政府向印度那爛陀大學捐款100萬美元,以支持其重建。那爛陀大學是玄奘大師曾經訪問過的地方,在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一次的捐助也可以視作“投桃報李”之舉。汶川地震時,印度政府曾向中方提供了500萬美元救災物資,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慷慨捐贈“階級兄弟”
慈善不分貧富,對亞非拉國家的“階級兄弟”,中國樂于展現大國風范。
中國最早的海外援助始于上世紀50年代。據官方統計,從1950年起至1960年6月月底,我國同某些兄弟國家和亞非民族國家達成協議由我國提供無償援助和貸款總額超過40億元人民幣。其中,援助兄弟國家逾35億元,援助民族國家近5億元。在援助總額中,用于提供成套設備的資金將近10億元,其中對兄弟國家9.62億元;對民族國家2470萬元。
1950年,我國首任駐蒙古國大使吉雅泰到任不久,蒙古總理喬巴山就向他提出“要求幫助解決勞動力的問題”。1954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電告蒙古人民革命黨黨中央:“我們當在可能范圍內盡量滿足你們的要求。”一個月后,蒙古國向我駐蒙使館提交了總計12250名工人的清單,包括40個工種,蒙方同時要求工人自帶工具。到了1955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幫助蒙古國建設了學校、醫院、療養院等一批基礎設施。其中,援建紡織廠的設備國內提供不了,中國就用外匯到英國訂購。
1959年到1960年,中國糧食連續兩年減產,但對于非洲國家,仍然慷慨援助。如1960年,我們援助幾內亞10000噸大米,向剛果提供5000噸至10000噸小麥或大米。
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在非常困難時期,提供援助的國家就有:朝鮮、柬埔寨、尼泊爾、緬甸、馬里、烏干達、剛果、喀麥隆、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阿富汗等,一共22個“階級兄弟”。
巴基斯坦和朝鮮跟中國關系一向不一般,對這兩個國家,中國不吝援助。2012年朝鮮洪災在朝鮮國內造成169人死亡、144人受傷、400人失蹤。朝鮮在全球獲得20筆捐助,總額為1800萬美金,其中包括中國政府捐助的100萬美元現金。今年9月,中國親密盟友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發生地震,估計導致500人死亡,中國隨即表示,將向巴基斯坦提供150萬美元的現匯援助。
近年來,中國在非洲亦開展了中非希望工程。在政府牽頭下,僅民間捐贈已達到數億元人民幣,最終目標是30億元人民幣,遍及非洲各國。此外,2011年非洲之角地區遭受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和饑荒,中國政府在半個多月內兩次宣布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和糧援現匯,總額逾4億元人民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外提供的最大一筆糧食援助。
相比中國的慷慨援助,“階級兄弟”們很難在金錢上給予對等回報。汶川地震時,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10萬美元緊急援助,僅是韓國援助額的十分之一。莫桑比克政府作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該國每人每天產值僅1.4元人民幣,但在汶川地震時,也向中國捐出了4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