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雖然朝韓危機進入低潮,中日之間的關系卻依舊持續向冷。
日本方面多次高調宣布強軍計劃,中國方面也宣布下水第十艘中華神盾艦并且多次召開臨戰級別的會議。俄羅斯媒體更是很不低調地報道,2012年俄羅斯軍品銷售總額高達150億美元,比兩年前幾乎增長了50%,大部分增長來自于亞太地區。美國自然不會落后,去年就開始調整對亞太地區的軍事產品出口政策,宣布進行“再平衡戰略”,避免亞太地區出現因為中國崛起而出現軍力失衡,這直接導致美國在亞太區域的軍事產品出口迅速增加。不僅日本開始雄心勃勃的整軍計劃,連菲律賓這個經濟持續低潮且總量低下的國家,也開始對軍事產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隨著各國軍備熱情的持續升溫,現在的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已經成為中東之外最具活力的軍事產品市場。
這種情況導致整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出現了軍備競賽的苗頭。一般而言,軍備競賽階段是戰爭準備階段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各國瘋狂建造無畏級戰列艦和各種巨炮;二戰前的“虛假和平”時代,不僅納粹德國在瘋狂地擴充他的陸海空軍,大洋彼岸的英美和日本也在進行前所未有的海軍造艦競賽。
如今,這種大戰前的軍備競賽似乎正在今天的亞洲重演。不僅日本和中國在努力制造航空母艦、直升機母艦和神盾驅逐艦,連韓國也宣布考慮加入建造航母的行列。僅從其國防需求而言韓國并不需要航母,然而,除朝鮮之外,韓國周邊國家全都擁有航母或者準航母。這次高調宣布將會籌建航母顯然是因應地區形勢作出的判斷,屬于被迫跟進航母的典型。
從韓國打算造航母這個事件基本可以看出,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趨勢已經無可避免,并且將會愈演愈烈。那么到底是什么帶動本輪軍事競賽發展呢?很多評論家往往將原因歸咎于美國或者日本,輿論則普遍認為中國的國防發展是基于自身國防的需要,外人無權指手畫腳。理論上來講,這個論調是毫無疑問的正確。但是周邊國家顯然不可能隨便看著力量的平衡翻轉,所以自然也會對自家國防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自己加油,中國似乎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阻止周邊國家加強軍力,盡管從歷史上來說軍備競賽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軍備競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壞。傳統的國際關系理論認為,軍備競賽導致戰爭的情況無非以下幾種:
某個國家認為到了某個時間節點,自己的軍備達到頂峰,而對方尚處于劣勢。發動戰爭可以阻止對方趕上,并且獲得相應的利益。德國在一戰前就是基于這個判斷而發動了戰爭,事實證明當時德國的選擇是錯誤的。
某個國家認為自己的軍備水平足以輕松獲勝,并且能夠通過戰爭獲得巨大利益。二戰中的日本對華侵略,就是基于這種判斷。
某個國家認為自己的軍備水平雖然不能獲得完全的優勢,但是可以通過突然發動戰爭而獲得優勢,并且因此而能夠保持優勢。二戰中日本對美國的偷襲,就是基于這種考慮。
以上所有的開戰判斷,全部是某個國家基于軍備上的優勢或者通過開戰可以獲得軍備上的優勢而自己選擇開戰,這在傳統武器時代是非常合乎邏輯的想法,然而這種想法在核武器時代卻行不通。因為在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間,即便對方的核武器數量高于你1000倍,你仍舊有讓對方重傷的機會。在兩國傳統武器的較量中,如果相差太遠就會被對方輕松擊敗,而對方的收益與損失相比卻可以是微不足道。
這種武器的改變直接影響了戰略決策的結果,整個冷戰中蘇聯和美國都在進行全方位的軍備競賽,而兩國卻并未因此爆發戰爭。甚至兩國在處理代理人戰爭的問題上,都必須極端謹慎小心,以免因此可能引發的兩國間的直接武裝沖突。
在東亞地區,中國、朝鮮、俄羅斯都擁有核武器,日本和韓國被美國的核保護傘罩著。軍備競賽如果發展成戰爭的話,雖然韓國和日本無法進行核反擊,東亞的核國家卻仍然很難選擇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甚至還必須考慮到,對方的核保護傘可能在緊急情況下發揮作用的問題。其中典型的情況就是,如果東亞某個小國使用彈道導彈對日本或者韓國的大城市進行突襲,那么對方很難判斷這是否為一次核進攻(任何彈道導彈的發射均會被美、俄的戰略武器檢測網絡偵查到和進行跟蹤),只有等落地后才能辨別這是常規進攻還是核武器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日韓除了攔截之外必須做出有效的反應,那么此時美國的核保護傘將會發揮威懾的作用。至少會做出姿態宣稱自己將會進行核反擊,以應對可能的彈道導彈攻擊。這個小國再進行下一次導彈攻擊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可能的后果。事實上,任何核國家即便是進攻沒有核武器的日本和韓國時,都必須謹慎選擇自己的攻擊手段,以免造成誤會。
顯然,在核武器的威懾力量下,因軍備競賽而升級成戰爭的風險其實并不大。相反,由于中日韓均為制造業大國,適量的軍備競賽其實有助于提升各自的重工業發展。蘇聯的解體雖然和軍備競賽有關,實際上卻是自己工業結構嚴重失衡的結果。對于中日韓這種工業門類齊全而且軍民制造業市場化的國家而言,有限度的軍備競賽并不一定是壞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也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