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微博上眾多媒體官博爆出一條猛料:北京街頭,一位中國大媽訛上了一個外國小伙子。一東北口音大媽在經過騎車老外時突然摔倒,自稱被撞,并死抱對方不撒手,急哭外國小伙,最后經調解,外國小伙不得不給付1800元醫藥費,女子方才作罷離開。
一天的瘋轉后,媒體調查發現,此新聞失實,有目擊者證明,外國小伙的確蹭到了那位大媽,目擊者提供的視頻中,那小伙不斷用中文辱罵被撞者。又是一起關于“扶人反遭訛詐”的烏龍事件,又是媒體差不多集體中招,從《環球時報》到《錢江晚報》等等無數媒體官方微博,都轉了開始那條描述“外國小伙扶人反遭訛詐”的微博。
為什么人們本能、先入為主地相信了這是一起“扶人反遭訛詐”的事件?起初被這條假新聞牽著鼻子走的人,看到最新的報道后,惱羞成怒地將問題歸咎于媒體的不負責任,認為自己被誤導、欺騙和蒙蔽。可問題不只是被誤導這么簡單,“外國小伙扶大媽反遭訛詐”的信息一出現就被瘋轉,除了“聾子聽啞巴說瞎子看到鬼”式的浮躁傳播外,更重要的是這條假新聞太符合很多人的想像、期待,太符合傳播者的需求。
問題首先出在新聞源上,首先發布這條新聞的人并沒有客觀的描述,而是將自己預設的立場嵌入到新聞標題中,“扶大媽反遭訛詐”其實不是事實,只是記者和網友的想象,但當這種想象變成新聞標題時,這個“不看事實只看標題”的浮躁閱讀時代,已經設置了議題,人們只會被這個傾向性很明顯的標題牽著鼻子走,而缺乏顛覆“標題黨”誤導的獨立審慎能力。
一些媒體的官方微博之所以不加核實就立刻轉發和評論,只因這條新聞太符合它們對新聞價值的要求了:多有沖突性,多有故事性(中國大媽訛詐外國小伙,可謂“中國大爺”訛詐中國小伙的升級版,國際元素的加入更多了不少反諷反襯色彩),多能激起網友的憤怒,多能反映出這個社會的道德變異!
這條假新聞不僅滿足了一些媒體及其官方微博的期待與需求,還迎合了很多人內心的想像、期待與需求,于是能夠迅速攻陷網友本就不堪一擊的理性防線,被瘋狂轉發。
扶老人反遭訛詐,這類新聞信息非常能夠滋養一些人內心的道德優越感。很多人之所以喜歡消費這類負面新聞和反道德事件,不只出于審丑的需求,更在于這些新聞最能按摩他們的道德優越感。在庸常的生活中,誰也不比誰高尚,但面對“自己摔倒了,人家好心來扶你,你反而去訛詐別人”的“小人”,平常不太高尚的我們立刻顯得高大起來,立刻有一種站在道德高地上俯視小人的優越感。
以這種“消費負面新聞”的方式尋找優越感,很有挑逗性和誘惑力,正如一些人愛聽別人不幸的經歷來襯托自己的幸福感。說說你不高興的事兒,讓哥高興高興;看看那些陰暗無恥的事兒,讓哥體驗一下高大感,這顯然是另一種方式的幸災樂禍。
集體轉發未經確證的“扶老人反遭訛詐”,自以為是在表達一種正義感和憤怒感,其實不過是找一個堂皇的理由去集體秀道德優越感。失去了追求高尚的能力,一群市井俗人通過比下比爛來尋找優越感。這是多便宜的事啊,輕松轉發之間,就能夠完成一次對自己高大感的確證,就能夠在鄙視中尋找到一種優越感,太有誘惑性。不要怪我太毒舌,反省下我們內心這些不愿示人的幽暗吧。
為什么人們本能地相信那個摔倒的大媽是在誣陷那個年輕人?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常常忽略其中的話語權問題。每次發生這類事情,人們都會本能地站在年輕人那一邊,為什么呢?無關正義感,也沒有是非,無非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站隊罷了。畢竟,當下主宰著網絡話語權的不是那些可能摔倒的大伯大媽、老奶奶老大爺,而是年輕人。當我們看到“扶老人反遭訛詐”的新聞時,我們很容易立刻進入角色,選擇一個最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讓自己進入到那個被老人訛詐的年輕人的位置上,自然去充滿正義感地去批判那個無恥的“訛詐者”。
人們輕易選擇相信“扶人反遭訛詐”,還源于大眾骨子里的一種劣根性:喜歡把責任推給別人——不是我們不想做好事,而是外在的環境逼著我們不敢做好事。你看,做好人被訛詐了,不是我沒有道德擔當,不想做好人,而是人心險惡,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很多人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選擇相信“是扶人而不是助人”,潛意識中想為自己的冷漠尋找借口,為自己推卸責任尋找正當性。
當然,還可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撒嬌,為自己的賭氣和推卸責任找到一個借口:我以后也不扶人了。其實,助人的道德,是源于內在的一種良心驅動,這種的道德,不應該因為一兩個小概念事件而改變,不要為自己堅守這種道德設置什么條件。做好事不需要理由,不管別人怎么看怎么做,自己心安、自己快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