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播出了一組批評星巴克咖啡在中國獲取暴利的報道,不料卻遭遇了今年“3.15”期間批評蘋果公司歧視中國消費者一樣強烈的輿論反彈。一次監督洋品牌、為國內消費者維權的行為,瞬間演變為一場口水烏龍。
梳理網絡上的炮轟,“炮彈”主要有二:一是說央視的批評違背了市場原則,高價的星巴克仍能受到追捧,屬于愿打愿挨,嫌星巴克貴,你不去消費就是了;其二,央視是選擇性監督,高房價、壟斷暴利你不去管,偏揪著一家洋咖啡不放,是不是在暗示“你該投廣告了”?
坦率地說,我很同情央視的躺槍。這家國家電視臺是不是得到了有關方面的的授意,去阻擊蘋果、星巴克這樣的洋品牌,我們不得而知;但我至少知道,它對國內商家及產品的監督報道是非常多的,而且也不是只打蒼蠅不碰老虎,去年和三大通訊運營商的猛烈對掐,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況且,媒體選擇報道內容和對象,也是其天然的權利和自由。怎么就成了選擇性監督了呢?
“嫌星巴克貴你不去消費就是”,這當然沒錯。但也需看到,當前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已經極度畸形,崇洋媚貴早已是“時尚”。雖然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喝不會折壽死人的,但一個人總有些會朋友、談生意的時候吧,按照時下“不貴不足以顯誠意”的潛規則,如果你不把女朋友、商務對象約到星巴克等上檔次的場所,而是去街邊小茶館,那結果八成是“老和尚搬家——吹燈拔蠟”了!某種意義上,星巴克也具有了生活必需品的屬性。既如此,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履行監督監督權又錯在哪里了?
媒體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卻遭到本國輿論的嘲弄,有人甚至高呼“我們用不著保護”,這委實是一件讓人很泄氣和叫屈的事。不過,倘若我們對中國民間輿論的現狀有所了解,便也會對這樣的“奇觀”見慣不驚。由于種種原因,當下的輿論場中對立情緒異常突出,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只殺不捧”的定勢。對一些正面效應的東西,尤其是具有官方背景的,輿論習慣持逆反態度,不管政府干什么說什么,都是條件反射地質疑、嘲諷,似乎頂就是弱智,唱反調才是時髦。哪怕像央視曝光洋品牌這樣明明是幫自己的事,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啐幾口再說。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民眾都喪失了最基本的判斷力,都不知好歹了呢?也無需這么悲觀。如果去就央視批評蘋果、星巴克做一個公眾調查,我相信支持央視的人數肯定要遠遠大于倒戈的,只是這些人大多沒有到網絡灌水的習慣,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這樣,網絡間的眾聲喧嘩,就輕易制造了一個假象。——再說了,網友這種下意識的對抗行為并不見得就是他們深思熟慮后抱定的立場,很多時候也只是 “趕趕時髦”而已。
明乎此,央視無需為這種“偽民意”而氣短,該監督的還得繼續;為央視抱不平的,也大可不必為這粒“烏龍球”長吁短嘆,權當是一次青春期的叛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