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一則通告,將這個頗具神秘感的地方再次納入公眾的視野。該通告稱“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臨時存放室已經存滿,無法繼續接收逝者骨灰存放。”對于八寶山革命公墓,大多數人耳熟能詳,但知之不多。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如何解決“客滿”問題的?它的內部布局又有什么規則?為什么每年會有上千的骨灰盒存進革命公墓?
八寶山革命公墓:邊擴建邊提高“門檻”
從北京天安門前的長安街西行15公里,石景山路北有一座古樸的門樓,門口有兩尊石獅和四棵古柏,這就是著名的八寶山革命公墓。這座公墓的所在地原本是明朝一位皇帝為紀念一名受寵的太監而修建的一座祠堂。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時任總理的周恩來命令北京市政府為革命先烈的遺骨尋找一個埋葬之處。這座祠堂于是被選中為占地大約10萬平方米的八寶山公墓所在地。
一面,近半國家前領導人骨灰陸續遷出
進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中共領導人享受的人生最后一項政治榮譽。不過,近幾年,一些領導人的骨灰,紛紛回到出生或曾戰斗、工作、生活的地方,以完成中國人落葉歸根的傳統心愿。
2011年,逝世50周年之后, 陳賡大將夫婦的骨灰被家屬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出,回到故里湖南湘鄉市。2009年,賀龍骨灰遷回家鄉湖南張家界;1999年底,彭德懷骨灰悄然回到故鄉湖南湘潭。記者粗略估算,已去世的歷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解放軍重要將帥中,沒有進入八寶山革命公墓,或陸續從八寶山遷出的,至少近半數。
另一面,供低級別干部的骨灰墻及臨時存放室均滿
然而,另一方面,每年存進公墓骨灰墻的骨灰盒在1000個左右。如今,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門口,一塊告示牌上注明:“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臨時存放室已經存滿,無法繼續接收逝者骨灰……”《中國新聞周刊》的早期報道曾稱:“一些低級別干部只能享受將骨灰盒砌入墻內,這一度在干部內部被戲稱為‘上墻’。”
面對空間緊張,八寶山邊擴建邊抬高“門檻”
1958年,為了容納更多的骨灰盒,八寶山革命公墓修建了一座室外骨灰墻。2006年,八寶山又新建了一座七層的骨灰墻,能夠安放3400個骨灰盒。今年,北京市規劃委宣布,八寶山將擴建9540平方米的骨灰廊和63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新京報》報道說,新建的骨灰廊長達620米,明年5月完工后將增加10020個骨灰龕位。
除了擴建,八寶山革命公墓還曾用抬高“門檻”的方法,緩解緊張的墓地面積。最初規定,進入八寶山的領導干部須是縣團級以上。但后來隨著墓地面積的日益緊張和人數增多,1992年4月,經中組部批準,干部標準提升為地方廳局級,部隊師級。
“進出”八寶山不是件簡單的事
公墓直接與中央對口,“入住”需開介紹信
八寶山革命公墓直接對口的單位是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涉及高級領導人的建墓、遷建或一些重要變動,都需要中央組織部的批復。如賀龍骨灰遷回家鄉,就是經過中組部批準通過的。
逝者進入八寶山革命公墓需要履行一定的審批程序。符合廳局級以上的領導干部需本單位開具介紹信,并提供任命書復印件,由上級部門審批以后就可以將骨灰存放在這里。同時骨灰可安葬于墓地,但墓地需要花比骨灰堂更多的價格購買。
不同級別干部如何安葬:正部級放正面,副部級放兩側
八寶山革命公墓大致分為墓區與骨灰室。墓地或骨灰安放,主要是按生前政治級別而定。公墓北部向頂端的一墓區,安葬中共國家領導人及副部級以上干部、民主黨派領導人士,是公墓中政治規格最高的地方。
進入正門后的大道兩側分別為二墓區和三墓區,這兩塊墓區主要以級別較低的縣團級干部為主,安葬的是530多位逝世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其中也不乏科學、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
而骨灰室中,歷史價值最高的當屬中一室,其中安放了董必武、林伯渠等已故領導人的骨灰,以及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骨灰。除中一室外,還有9間安放室存放副部級以上干部的骨灰。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幾間屋子,正部級要放置正面位置,副部級放在兩側。
墓穴的規格也有講究:省級以上最多可占64平方米
1951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暫行規定》(草案),墓穴用地,根據干部級別,劃分為三級區,安葬者須按照各區各級順序及面積大小使用,不得挑選和擴大。其中規定,縣級以上干部及革命軍人團級以上干部,墓穴地長12尺(4米),寬6尺(2米)或長12尺,寬12尺。省級以上干部及革命軍人軍級以上干部,墓穴地長18尺(6米),寬18尺或長24尺(8米),寬24尺。對革命有特殊功績的,其墓穴地大小另行規定。
按位置收費: 1.5到80萬不等,年財政收入達千萬
工作人員透露,按位置大小和石材不同,墓地價格分別在18萬至80萬之間。盡管通行規定公墓區墓地不得超過1平方米,但在八寶山一墓區,新建的十幾平米的墓地仍可見到。一名官員說,此次擴建完成后,一個骨灰龕位的價格大概是1.5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刻字的費用。這名官員補充說:“目前沒有墓地剩下。”八寶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一個只有50多人的自籌自支的事業單位,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左右。
八寶山革命公墓:被追逐的最后榮譽殿堂
被安葬在八寶山是權利,更是誰也不會放棄的榮譽
作為中國聲名最著、規格建制最高的國家級公墓,八寶山革命公墓素來更多是個政治詞匯,因為與歷史政治人物的緊密關聯使其飽含神秘與莊重。對于中共老黨員而言,幾乎沒有什么榮譽比得上死后在八寶山與同志們長眠在一起。革命公墓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誰都不會放棄這個權利,這也是一種榮譽。”
也有人把其當作權力的象征:蔣潔敏曾言“生進中南海,死入八寶山”
中國黨派史學家章立凡說:“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直是高級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國資委原主任、曾經的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在調往青海任副省長時,有大批勝利油田人前去看望。據知情人介紹,當時已位居青海省副省長的蔣潔敏曾對看望他的老同事放出豪言:“生進中南海,死入八寶山。”
甚至有地方衍生出另一個世界的“ 特權”
據逝者在黨和政府中擔任的職務高低,在墓穴的規格、安葬的地點上也有所不同。這并不是共產黨講等級排場,而是只要誰對歷史,對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人民就以最高規格安葬誰。然而,有些地方卻變味地衍生出了特供官員干部的“特權公墓”。
2010年,有媒體曝光,陜西商洛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將陵園一角修建成商業公墓并高價出售墓穴。陵園管理所辦公室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要安葬到里面的至少都是縣團級干部,國家也不允許陵園內埋葬其他人的,這都是為了照顧部分老領導才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