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關注少年。要么在“一舉成名”時,要么在“東窗事發”時。準確地講,極少數的人是在真正地關心少年的成長。在搖擺不定的青春期,為何他們乖張叛逆,為何他們敏感多疑。在稀少的中國犯罪題材電影中,《南平紅荔》是一個站在女法官詹紅荔角度來講述關于愛和救贖的中國“典型”,其實撇開身份的設置,作為“人”的詹紅荔,無疑充當了一位優秀、杰出的少年導師。而早在1989年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一個古怪而有趣的老頭便以導師的概念戳中無數觀眾的淚點。故事講述了文學教師基汀以反傳統的教育帶給一向凝重的畢業班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以及生活哲理。“藝術的精髓不在于背誦而是在于領悟和感受,同樣精彩的命運,并非來自出身的安排,而是在于你內心渴望的究竟是何種人生。”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在與紈绔子弟們斗法、周旋的同時,基汀給那群少年帶去的更是人生的驚喜。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人教你打破常規,如果有人讓你思考人生,如果有人用另一種向上的光注入你的生命,那么即便有所糾結,有所質疑,有所痛楚乃至逃避,你都得謝謝那人,因為無疑,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如此幸運。
最怕的是,一個孩子在大好的歲月里,沒有失敗,沒有懷疑,他遵循著一條與生俱來不加思考的道路,亦不曾選擇地一味前行。他的兇狠不被馴服,他的惡行不被指出,在最不羈的青春歲月中,他總以自己“很好很強大”從而拋卻責任,蔑視紀律,而有錢的父母則將金錢視為孩子的最終向導,這樣的小孩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只能是自食惡果,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