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5日是好萊塢女神費雯·麗的百歲誕辰。時間的輪回和沖刷,絲毫沒有沖淡這個女子在屏幕上的光彩奪目或在照片里的神采奕奕,又或是在世界電影史和戲劇史里獨一無二的地位。
她是一個因美貌成名于銀幕的演技派女演員,卻在戲路上受到了超級美貌的阻礙。為此她付出了很多努力:認真鉆研,刻苦學習,無情地練習自己患病的肺部。她無奈地說:“沒錯,你看上了一個很有趣的角色。你很想演,但是,她不一定像你。”——《欲望號街車》里的布蘭奇,那個失魂落魄的南方美人,在對著電話機發出最后的無用的求助吶喊。可是沒有人會來救她。她就此走向了最終的瘋狂和毀滅。
從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她入戲太深了。那個失魂落魄的南方女子布蘭奇,已經融入了她脆弱的精神世界。確切地說,甚至不是“融入”,而是那種美人遲暮的悲涼感,還有在現實世界里不斷地磕碰和受傷,都在擊打著她們容易受傷害的靈魂和身體。她倆是相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欲望號街車》的男主角馬龍·白蘭度在自傳中稱:“費雯·麗具備著布蘭奇的巧妙心機和精心呵護的女人味。她不是那種通過聲嘶力竭的表演來引起觀眾共鳴的演員。這樣的表演會使觀眾認為布蘭奇很可笑,她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和布蘭奇一樣,她非常容易受到傷害。而且,當時她自己的生活也有讓她覺得不安的地方。從很多方面來說,她就是布蘭奇。”
費雯·麗擁有櫻唇一點,心形的面孔,木蘭花一樣潔白的肌膚,當時全好萊塢最纖細的腰圍。而她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地方,一定是她那雙著名的眼睛。微微上翹的眼角和詭譎靈動的眼神,她的眼睛很有貓的感覺——有神,凌厲,專注,明亮,又透著驕傲。貓一樣的女子,像貓一樣,不動聲色,一擊成功,把全美國女演員都夢想的角色搶到手了。
很有趣的是,她是英國人。雖然當時整個美國的電影界激起了或多或少的不滿情緒,但是美國南方的婦女組織還是支持她出演這個角色。用她們的話說——一個英國女孩出演斯佳麗(電影《亂世佳人》女主人公),總好過北方佬來出演。
她非常喜歡在表演的時候,通過眉眼的細微變化來進行情緒的表達。這一點,更有利于銀幕上的表現力,卻無利于需要夸張肢體動作和嗓音表達的舞臺表演。這導致她多年在戲劇舞臺上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和對待。因為戲劇界從來不相信一個好萊塢大明星、一個超級美人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她一直堅持在尖銳地批評聲里演個不停,最終讓所有的批評聲都銷聲匿跡。
短暫的54年生命,來去匆匆,很多人震驚于她的猝然去世。因為在去世前兩天,她還在認真鉆研著新劇本,布置家飾,準備為她心愛的戲劇舞臺繼續工作,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這就是她的作風,一直在學習,一直在進步。
她喜愛倫敦戲劇界明亮的燈光,喜愛成為舞臺上最閃亮的女演員。然而,1967年7月7日夜,她卻猝然長眠于倫敦自己的公寓中。她甚至不知道,當時她的肺部已經充滿了積水。第二天,全球報紙的頭版頭條是“斯佳麗·奧哈拉隨風而逝了!”就像一陣風,她匆匆劃過人間,她是好萊塢為數不多的那種女星——極其幸運又極其不幸。
她曾經有過因出類拔萃的電影成就紅遍全世界的輝煌,有過被全世界稱為羅曼蒂克典范的完美愛情——但她偏偏不屑前者:“我不是一個電影明星,我是一名演員。”她和英國戲劇王子,英俊的勞倫斯·奧利維爾聞名世界的經典愛情也以悲劇收場。她去世的時候還很年輕,足以在她喜愛的戲劇舞臺和電影世界里耕耘很多年。她卻突然走了,就像一陣清風拂過人間,柔荑滿面,卻不長久。生命變化無常,一代紅顏薄命如此。
在她最后的電影遺作《愚人船》里,她扮演的那位中年貴婦,似乎為她的一生,做了一個最完滿的注腳——“我心緒不寧,總也定不下來。人的一生,如果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那么你最好珍惜你所能得到的。”
費雯·麗的六副面孔
費雯·麗一生出演過18部電影作品,下面是筆者最喜歡的六部。雖然最近的一部也已經距今半個多世紀了,但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費雯·麗依然不朽。
《亂世佳人》1939年
這是一部女性電影而非愛情電影。它還原了原著小說的精髓,郝思嘉從年輕、任性、沖動到成熟、堅韌、剛強,白瑞德風流、倜儻、玩世不恭,卻也敢愛敢恨、溫煦善良。米高梅當年重金打造成彩色片,技術上領先于同時代,南北戰爭的波瀾壯闊、斯嘉麗華麗的服飾都得以出色地呈現。永遠記得一身綠裙的郝思嘉及那句經典的“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魂斷藍橋》1940年
《卡薩布蘭卡》是符合美國人愛情觀的電影,而《魂斷藍橋》則更符合中國人的愛情觀,所以本片在美、英并不如其他愛情電影出名。雖然是翻拍自1931年的老版,卻超越了那一版本。有人說這是曠世愛情,也有人說這是人間悲劇。造化弄人,費雯·麗的美麗與憂愁,讓我理解了愛情的真摯。
《漢密爾頓夫人》1941年
這是費雯·麗與老公勞倫斯·奧利弗婚后合作過的唯一一部電影,講述了英法戰爭時期英國海軍將軍與貴婦人間的感情故事。該片拍攝于二戰中期,主旨是為了激勵二戰中的英國士兵。電影所表現出的海軍將軍對國家的忠誠,貴婦人對自由愛情的向往,無不令人感動。其中古典的愛情、穩健的手法,與英國古典文學相當貼合。
《安娜·卡列尼娜》1948年
如果說葛麗泰·嘉寶是在塑造安娜,費雯·麗則就是安娜,這一版在嘉寶版的基礎上更側重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變遷及她的宿命論。但安娜和兒子的感情處理得太淡了,反倒是拉爾夫·理查森的丈夫角色頗為搶鏡。喜歡費雯·麗在火車玻璃中出場和結尾自殺的段落,堪稱經典鏡頭。
《欲望號街車》1951年
劇作家與導演將白蘭芝這個角色推向了徹底分裂的結局,而費雯·麗的精神分裂癥也愈加嚴重,所以很容易想象白蘭芝這個角色所帶來的真實感。在野蠻原始環境下,一個受傷卻站在對立面的女人不過是再次將悲劇延展罷了。伊利亞·卡贊通過照明、場面調度與廣角鏡頭將二人的對立性表現得令人不寒而栗。
《羅馬之春》1961年
繼《欲望號街車》之后,費雯·麗再度詮釋這種自毀傾向嚴重的落寞婦人。雖然不喜歡田納西·威廉斯的晦暗主題,且認為這是他作品中比較弱的一部,但依舊被費雯·麗深深吸引。高貴的孤獨感和優雅的不定感完美地詮釋了斯通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