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前,中國開設商埠的城市有很多,而在商埠中建造公園、并且能保存延用至今的,只有濟南中山公園一座。如今,雖然曾數易其名、幾經戰火的中山公園早已不是初建時的樣子,但它卻見證了濟南109年的風云變幻。可以這樣說,一個世紀以來,濟南變遷史中的重大事件,都在這里留下了鮮活的烙印。
在世界版圖上,中山公園共有75座。其中大陸有51座,臺灣16座,香港2座,澳門1座。國外有5座,包括美國夏威夷2座,加拿大2座,日本千葉市1座。
這些前身或為古代皇家園林、或于70余年前奠基、或是新近建成的中山公園大都建于上世紀20年代左右,成為現代人高雅的音樂殿堂、肅穆的歷史紀念館、市民的游樂場所,甚至公共交通樞紐……歷經歲月磨洗的中山公園如今雖然存在的狀態迥異,卻因為同一個名字而有著共同的情思和追憶。
在這75座同名公園中,第一個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便是濟南的“中山公園”。論規模,濟南中山公園可能算是比較小的;但論“輩分”,它卻是歷史最久遠的、資歷最老的。
初建:
中西合璧的大眾娛樂場所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濟南自開商埠,成為當時中國內陸城市中第一個自主開放的城市。也就是在這一年,濟南決定在商埠區內(今天的經三路與經四路、經四路與小緯六路之間)建設公園,并將之命名為“商埠公園”。這是山東省內第一家以公園命名的公共娛樂場所,因此被譽為“山東最早的公共娛樂場所”。
在此之前,皇家園林或私家園林雖在中國遍地開花,而為普通民眾建設的“公園”卻絕無僅有。商埠公園的建立,讓市民第一次嘗到了先進城市規劃理念的成果。以至于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這座公園仍是濟南重要的大眾娛樂休閑場所。
根據規劃,初建時商埠公園面積為8公頃,然而實際建成時只有約4公頃。“巴掌大小”的公園麻雀雖小,五臟六腑俱全。不僅處處松柏青翠、鳥語花香、曲徑通幽,還有假山、生籬、動物籠舍摻雜其間,為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提供了娛樂休閑的勝地。
翻閱史料,可以對當時公園的盛景窺見一斑:公園北門內建有六角形水池,池中立高石,頂部為園盤,內置石蛙,口鼻噴水,終日不止。水池南部的石砌方臺上建有“四照亭”,青瓦屋頂,環廊明柱,玻璃門窗,周圍建臺階,是游人賞景、品茗的好去處。西部的假山名曰“云洞嶺”,嶺上建有“登嘯亭”,嶺北有石刻,題為“峰回路轉”。嶺東側建月牙形水池,池中植荷花,夏日盛開,芳香四溢。東部的船亭(也稱石擊舟),與董鳳閣南北對峙,方亭、圓亭、六角亭點綴園中,美不勝收。
除了優雅怡人的環境,公園里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圍也如同開埠初期的濟南:外來的西餐廳、咖啡廳與中式茶社相伴而生;運動場和彈子房遙相呼應。公園內修有“洋式井”、安裝了“大洋燈”。公園西邊的柏樹林中還修建有音樂臺,每到周日下午四點,就會有樂團到此演奏西洋樂曲。
公園內雖游人眾多,卻“井井有條,人眾不擾”。而這便是得益于建園之初,濟南市政府效仿西方國家的游園規則制定的一系列游人游園規則和公園管理規則。如“凡來公園游覽者,先在售票處購券,方準入內,覽畢出園,即將券交銷。入園游人,均需魚貫而入,以免擁擠。本園門前備有停車場,以備游人停放車馬,不得乘坐入園。”
像這樣詳細的細節,在《公園游覽章程》里有著明確的規定,這對以前從未進過公園的濟南市民來說可謂聞所未聞。除了游覽章程,公園還制定了《公園場地出租投標辦法》和《公園管理規則》,雇傭了管理員來維護公園秩序,公園里的經營項目也是通過招標完成。這些借鑒了西方的先進人文文化和經濟管理模式,對一直處在封閉環境下的濟南人來說,既新鮮又有巨大沖擊力。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這里,感受并摸索起西方文明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歷史:
數易其名的政治思想陣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埠公園逐漸成為多種文化碰撞與融合、民眾聚集交流思想的最佳場所。而后的這一個世紀以來,公園更是伴隨著歷史的風云數次易名,而每一次名稱的更改,都牽引著歷史的車輪——
1914年6月15日,山東省第一屆工農礦產物品展覽會在商埠公園開幕;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濟南民眾曾多次在商埠公園集會;1920年下半年,由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組織發起的“勵新學會”的成立大會,在商埠公園內召開;1925年4月,為了悼念孫中山先生,濟南各界是在商埠公園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同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商埠公園正式改名為中山公園。于是,濟南商埠公園就成為了國內歷史上最早的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公園。從此以后,商會、學會等新興的城市社會精英,通過各種社會組織,以公開演講為主要活動方式,不斷在公園內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中山公園不再僅僅作為紀念意義而存在,更是升華為民族主義的象征。
歷史繼續演進。1928年,“五三慘案”爆發,濟南城慘遭屠戮。濟南各界在中山公園集會,抗議日寇暴行,后將中山公園改稱“五三公園”;1937年冬天,日軍越過黃河,攻占了濟南城后,在商埠公園內蓋起了神社,建了電臺,并且在園內挖戰壕、修炮樓,毀壞建筑,砍伐樹木。這座寄托了濟南人無盡情感與追憶的公園,被破壞得面目全非,呈現一片凋零景象;1945年,日寇投降后,國民政府軍進駐濟南。1947年,為了阻止解放軍的進攻,國民黨的部隊又在公園內修筑工事,挖壕溝,建炮樓,公園再次遭到破壞。
新中國成立以后,濟南市政府對公園重新整修,植樹種花,修建道路,并增設了景觀。還在公園附近建設了圖書館和電影院,為市民提供了工余飯后游覽、娛樂、學習的地方;1951年,公園正式改名為“人民公園”;1986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濟南市政府決定,恢復中山公園這一名稱,并一直沿用至今。
今日:
重現百年商埠歷史的文化園區
今日的中山公園,背負著一段段關乎濟南與國家命運的歷史,靜靜地掩藏于商埠區的喧囂深處。雖然園內建有國內知名的古舊書文化市場和清代衍生至今的古樹群,但與城內的其他大型公園、名勝景點相比,仍顯得頗為落寞。
徜徉在公園內,能看到一座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屹立在中心游覽區。他身著長袍馬褂,雙手捧著一本書,目光炯炯有神,似乎是在守望著園子里打太極拳、做健身操、拉京胡、下象棋的老人,或者嬉戲玩耍的孩子們。基座的幾個立面鐫刻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詞,提醒著游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的理想和信念。
而今,隨著老商埠項目的推進,包括中山公園在內的一批已“默默無聞”了許久的老建筑,又一次回歸人們的視野;曾經黯然失色的老公園又將以光彩奪目的姿態屹立于世人面前。
根據規劃,中山公園擴建以后,面積將在現有公園的基礎上擴大近一倍。在保留現有公園遺跡的同時,將形成商埠歷史文化展示區、中山文化展示區、公園歷史文化展示區等不同文化主題的功能區域,完善片區功能作用。屆時,這座歷經滄桑的公園,將作為展覽濟南老商業、再現百年商埠文化的最大園區,再一次佐證一座文化新城的覺醒和崛起。
(感謝濟南市檔案局<館>對本專題的大力支持。除注明外,本專題所有圖片均由濟南市檔案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