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11月,注定是中國電子商務的饕餮盛宴,每年一度的“雙11大戰”成為電子商務模式對傳統銷售模式的一次直接交鋒。面對來勢兇猛的電子商務大潮,感受到陣陣寒意的實體店在惶恐之中風雨飄搖。
在眾多求變的企業中,有一家以連鎖專賣店見長的皮具企業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活得還很滋潤,除了節節攀升的銷售業績和不斷增長的店面數量,其旗下各類產品更是遍地開花。這家企業就是紅谷皮具,它以自己的營銷實踐證明了實體店在當下依然能漂亮的活著!
一流店鋪的“三流”原則
在云南昆明五華區正義路上,有一家并不起眼的紅谷皮具店,2013年7月其業績竟然不可思議地達到68萬元,對于一個只有區區幾十平方米的尋常街鋪店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面對驕人的業績,店長馬麗明說:“這應該歸功于我的‘三流原則’。” 馬麗明把每次顧客購買活動大致分解為三步:引流、交流和保留。所謂引流,就是將街上,甚至是宅在家里的潛在客戶吸引到店里;交流指的是店員對進店的客戶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提高進店顧客的購買率;保留則是在購買之后,對客戶進行貼心的售后服務,將其轉化為紅谷的忠實粉絲,促進下次購買。
在引流階段,為了讓更多的顧客走進店里,馬麗明花了很多心思,首先將營業時間延長,讓店鋪有更長時間的“曝光量”;其次,對店內陳列和店外櫥窗做了精心布置,讓人遠遠望去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針對“宅家一族”,馬麗明通過微信群將其聚在一起,并將每月上市的新品圖片在群里共享,客戶可以直接在微信上口頭下單,并享受免費送貨上門服務。在紅谷客戶的朋友圈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附上紅谷產品圖的好評,這種熟人之間的本地化口碑傳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戶走進紅谷店。
馬明麗把實體店營銷分為“店內”和“店外”,店內搜集各類消費者信息,并通過短信、微博、微信等渠道,設法將優惠信息及時傳遞給店外的客人,引導這些客人到店內重復消費。
為了提高客戶成交率,馬明麗的“交流”戰術就派上了用場。首先,想辦法延長客戶的駐店時間,如設置休息區,免費提供飲品和雜志,甚至連一同來的小朋友也有小人書可以閱讀;其次,鼓勵客戶多試背包,如果客戶在一個包包前凝視的時間超過5秒,店員就會引導客戶試背該款包。在試背的過程中,店員還鼓勵客戶用手機拍照,并留下顧客的手機或者微信號,把照片傳給對方。只要顧客同意拍照,一般來說成交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即便沒有成交,因為帶有紅谷產品的照片儲存在客戶的手機里,為客戶再次進入紅谷皮具店創造了機會。
馬明麗告訴《新營銷》記者,因為消費者在店內已經體驗了服務,有了直接感知,更易溝通,應該利用消費者在店里的時機,迅速獲取顧客信息,比如手機號碼、微博號、微信號等。
馬明麗說:“客戶購買產品之后并不是一單生意的完成,反而是下一單生意的開始。”為了將紅谷的客戶變成紅谷的忠實粉絲,馬明麗極為重視售后服務,除了免費的皮具清洗保養和定期回訪,她多次組織傾情回饋老客戶線下活動,如茶話會、親子活動、送生日蛋糕上門等活動,讓購買紅谷產品的客戶真切地感受紅谷的誠意和用心。這些看似賠錢賺吆喝的活動,馬明麗持之以恒地做了下來。馬麗明說:“每做一次活動便會沉淀一批客戶,久而久之便會沉淀一批數量可觀的忠實客戶,而這些忠實客戶重復購買的頻次非常高。”
模式并非不可復制
昆明正義路紅谷皮具店取得的成功讓其在紅谷內部聲名鵲起,不過在紅谷的1500多家實體店中,這樣的成功并非孤例。紅谷皮具一位高層人士分析說:“相比于電子商務的價格和物流,影響線下實體店業績的因素更多也更復雜,在不同的點,現階段實體店都有提升的空間,如果實體店將這些有待提升的空間挖掘出來,那么實體店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實體店的發展遠沒有整體性地碰觸行業天花板,其當下的困境并非由于受到電子商務沖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從業者的服務方式出現了問題。以客戶為中心,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只是宣傳語,它們并未付諸行動。很多實體店根本無法回答以下問題:到店的客人是哪些人?每個客人到店過多少次?他們的消費頻率是高還是低?他們每次的消費金額是多少?他們對每次消費體驗有什么反饋?他們更青睞哪些產品?這一系列問題,其實是消費者的行為軌跡和消費喜好所在。遺憾的是,大部分線下實體店老板對此完全理不清頭緒。
昆明正義路紅谷皮具店并非不可復制的神話,它之所以能成功,只是它找到了實體店的痛點,然后加以改進并做到極致。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據紅谷皮具統計2012年數據,其單店年店效超過500萬元的實體店就有18家,1500家實體店的年平均店效高達135萬元。可以說,相比于昆明正義路紅谷皮具店的耀眼光環,紅谷其他實體店并不遜色。這一組亮麗數據的背后,是500多位紅谷加盟商心血的凝聚。
這些加盟商,有與紅谷董事長鄧申偉一起創業的開創者,也有遠道慕名而來的追隨者,更有后來機緣巧合的加入者。面對電子商務對實體店的猛烈沖擊,他們毅然沖鋒在前,不斷思考和改進,在一次次、改進、創新中,他們逐漸總結出一套適用于實體店的做法。
山西榆次的王小健,面對市場變化,他靈活應對,大開大合,開拓市場,塑造品牌。他采用的“多點布局,群店戰術”,讓紅谷一躍成為當地最知名的皮具品牌。為了提升客戶的購物體驗,他與銀行合作,讓利于客戶;他在店內安裝拉卡拉機,在方便顧客辦理日常金融業務的同時,為自己的店鋪帶來人流量。
廣西北海的梁曉玲,在困境之中,她咬緊牙關,選擇堅守。針對服務細節,她精益求精。在營銷創新方面,她更是屢出新招。每一次優惠活動,都是她與消費者的一次深入溝通。她認為,活動可以帶來顧客,從而培養顧客在實體店消費的購物習慣,為實體店后續銷售創造條件。
貴州凱里的張燕,“銷售”是她成功的唯一秘訣,用心贊美客戶,用真誠感動客戶,仔細觀察、善于傾聽讓她迅速拉近與客戶的距離。她說,相比于冷冰冰的網店,實體店才是客戶逛街最好的休憩之地。
其實,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更細。正是因為他們對實體店充滿信心,所以才會在洶涌而至的電子商務大潮面前依然選擇堅守。互聯網可以把美國車厘子賣到中國消費者家里,但仍然有不少消費者更注重眼見為實的親身體驗。事實上,即便有了3D試衣鏡,商品也在不斷走向標準化,但難以標準化的是成千上萬的消費者。
如果說互聯網帶來了渠道延伸、大數據帶來產品定制化變革,那么這些對實體店而言同樣是可以分享的技術紅利。因此,實體店大可不必在電子商務面前驚慌失措。其實,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紅谷不正以其獨特的成長軌跡為實體店許下了一顆春天的種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