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研究工作是否能夠實現偉大的創新?
如果你已經從事足夠長時間的新產品開發,你可能不得不為那些看似不甚鼓舞人心、但測試效果很好的研究理念作出合理辯解。或者,你可能已經發現自己身處尷尬之中,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解釋如何將一款測試效果不好的產品轉化為巨大的成功。
不管怎樣,研究似乎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對于具有誤導性的研究的分歧,可從《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管理你的創新集群》中窺見一斑。如下圖所示,《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大多數創新活動都出現方向性的錯誤,令投資回報漸行漸遠。人們把大多數注意力都放在基礎項目上,而非專注于會產生最大投資回報的突破性和延伸項目。
出現這種本末倒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核心理念在大多數消費者研究方法中得分較高。
創新研究的三種最壞習慣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一直在做大量的工作,以確保我們的研究得到正確應用,使客戶不會覺得自己置身于《哈佛商業評論》描述的畸重畸輕的情況之中。我們發現,說到甄別真正偉大的創新時,有三種困擾傳統市場研究觀念的習慣。
壞習慣之一:去菁存蕪。
壞習慣之二:過分依賴于某一項得分。
壞習慣之三:無視營銷背景。
在接下來的篇幅里,我們將逐一審視這些“壞習慣”,并提出我們的建議,使客戶能夠改掉這些壞習慣,并利用自己的研究,先于競爭對手甄別出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理念。
壞習慣之一:去菁存蕪
■如何改掉這個壞習慣:識別真正的洞察并進行跟蹤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么是洞察。益普索InnoQuest對洞察的定義是:
揭示出消費者愿望和他們認為目前可用/可獲得的東西這二者之間的顯著差距,這種差距能夠轉化為商業機會。
換句話說,洞察是指消費者想要的東西和他們認為能夠得到的東西之間的差距。
如今,大多數公司在著手創新時都會參與某種形式的洞察生成。如果它們沒有這么做,那么它們應該這么做。洞察生成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基礎研究、定性工具、討論會、趨勢觀察和其他正式與非正式的方法等等。令人遺憾的是,要想挑選最佳洞察并在整個創新的過程中使它們保持活力,可以說是一項不折不扣的挑戰。
■挑選最佳洞察
盡管一家公司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提出許多洞察,但要選擇最佳洞察一以貫之,卻并非易事。為了幫助實施這一挑選過程,我們開發出九條針對有價值的洞察的“規則”。我們已將這些規則整合至定量洞察篩選工具之中。我們的規則規定,一項洞察必須具有:
啟迪性:揭示新的或隱秘的消費者愿望。
未實現性:反映出對未達成的愿望感到緊張。
重要性:與消費者切實關心的事物相關。
關聯性:是消費者能夠直接聯想到的事物。
熟悉性: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情況有關。
頻繁性:反映出經常發生的情況。
可信性:是消費者相信可能有解決辦法的事物。
鼓舞性:有能力改變消費者的心態和行為。
一致/一貫性:適合的品牌策略。
一項洞察必須遵守上述所有規則,才能為實現偉大的創新鋪平道路。例如,我們思考一項與LED照明有關的洞察:“換燈泡是一種麻煩。我太忙了,沒時間應付它。”
盡管這一洞察似乎具有攝動性、熟悉性、頻繁性、可信性、鼓舞性,而且可能具有一致/一貫性,但至于它是否真的具有啟迪性(真的是消費者的新愿望?)、未實現性(這個問題是否已為耐用燈泡所解決?)和重要性(消費者真的有那么關心它嗎?),還是存有疑問的。
■使洞察保持活力
一旦你揭示了一項有價值的洞察,接下來就是在整個創新的過程中對洞察進行跟蹤。要做到這一點,并沒有一個最好的辦法,但有些事情是我們能夠密切注意的,以便最大限度減小洞察的損耗,如下圖所示:
選擇繼續研究哪種理念時,不要害怕避開那些與洞察毫不相關的理念—這些理念不太可能引起消費者共鳴。在概念開發的過程中,避免功能短視,讓各種功能阻擋真實洞察的發展(比如移動網絡運營商經常給4G作廣告,而長久以來G都妨礙了惠益的產生)。評價“使其保持真實”這個概念,意味著使你的概念與你在現實傳播時所能做的事情保持一致。如果你主要依賴于15秒廣告時段或網幅廣告,那么請將洞察和惠益置于正中心,并且務必測量總體號召力,同時測量洞察的優勢。最重要的是,確保洞察沒有迷失在概念之中。當你進入文案或包裝開發階段時,請將你之前的結果與創意簡報直接關聯起來。我們理解中的最佳實踐是,如果創意簡報實際上是概念測試交付項的一部分,這可以為堅持不懈的洞察提供最好的機會。
壞習慣之二:過分依賴某一項得分
■如何改掉這個習慣:通過原型剖析來評價創新
每個人都想使之保持簡單,只憑借某一項得分來找出致勝理念。
問題就在這里:我們過分依賴過于簡單的問題,而且使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審視數據。其實消費者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什么是創新性,如此依賴一個指標來努力做到這一點,其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便于說明,我們來分析一下蘋果電視和蘋果iPad的購買意向(PI),我們是為了研發而對這個這個指標進行評價的。蘋果電視和蘋果iPad的最高PI分數幾乎是相同的,分別為5%和6%。對于最高兩項PI分數也是如此:蘋果電視為18%,蘋果iPad為19%。盡管如此,蘋果電視卻遭遇滑鐵盧,而蘋果iPad則大放異彩。我們發現這種現象在許多領域都出現過:個人閱讀器、單人份咖啡機和Netflix在購買意向的測試中表現拙劣,但卻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的出現還為時尚早,因而不能單從購買意向上的表現來評價一個產品。
■甄別致勝理念的更好方法:原型剖析
甄別哪些創新將在市場上大獲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是甄別眾多指標間的模式。然后,應將這些模式與歷史準則或競爭對手進行系統化的比較,以便弄清楚你是否具有真實的創新。
益普索InnoQuest的Vantis團隊專門從事金融服務、耐用品、科技產品和健康產品研究,他們已經甄別出概念中的24種常見模式,并稱之為原型。原型的開發基于各種關鍵績效指標得分的特定模式。例如,突破性創新具有較低的購買興趣和可信度,但區分度和喜好度卻很高;奢侈性創新具有較低的需求和價值,但喜好度很高(參見表一)。
如今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令人興奮的創新,許多在像購買意向這樣的一般興趣指標方面表現疲軟,但分析消費者的反饋模式后,我們發現成功的跡象無一欠缺:Kindle、從TiVo開始的一系列PVR(個人視頻錄像機)、iPad、Square、Dyson Ball、Netflix和過去5年間推出的更有效、更具情感號召力的金融服務產品,無一不是這樣。
■利用原型制定博弈計劃
如果你知道你的創新屬于哪一種原型,那么你就能夠開始研究最佳的博弈計劃,使之取得成功。我們不僅已甄別出24種原型,而且還甄別出與這24種原型相關聯的80個商業博弈計劃。
例如,突破性創新的博弈計劃如表二所示:
定價:通常在生產經濟效益許可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快地降下來。
產品:必須是為大眾設計的。產品代際管理和產品線管理是關鍵,要為不斷演進的產品線制定一幅路線圖。
推廣:利用大眾支持推進PR,定位為針對主流消費者。
經銷:大眾經銷和精英經銷。大眾經銷往往實施較慢,并且從CDI較高的分店開始。銷售員/渠道激勵很重要,但往往只有精英渠道才承受得起。POS演示很有效。
壞習慣之三:無視營銷背景
■如何改掉這個壞習慣:審視市場表現的驅動力
我們通常需要將對創新的看法擴展至消費者KPI以外。從來沒有設計出一項消費者測試,可以或者應該用于根據某一項評價來指導大手筆投資決策。
當我們著手研究數據庫并審視研發結果時,會發現還有些銷售潛力以外的事情與良好的市場表現相關聯。事實上,這其中有一個完整的SCALE(SCALE由益普索專為金融服務、耐用品、科技用品、健康用品和非快速消費品的創新而開發。而針對快速消費品,我們有一個特定的創新表現框架來甄別成功的驅動力)。
S:SALES POTENTIAL,銷售潛力。
C:COMMUNICATION,傳播。
A:AUDIENCE,受眾。
L:LONG-TERM,長期性。
E:EDGE,競爭優勢。
■利用SCALE預測創新在市場中的表現
盡管銷售潛力(SALES POTENTIAL)是預測市場表現的關鍵所在,但是仍然必須考慮其他驅動力。
我們必須審視傳播(COMMUNICATION),也就是如何才能清晰、簡單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創新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能否挑選最佳的傳播渠道。最佳傳播要做到簡單、專一、專注和有效。Kinect是創新的絕佳典范,它擁有一句簡單而強有力的廣告語:“你就是遙控器”。
下一個是受眾(AUDIENCE)規模和可尋址能力—是否有一個足夠大的目標市場,你能否確定并覆蓋這個市場?任天堂在這方面是一個贏家典范,因為任天堂刻意地努力吸引廣大的非游戲玩家。
真實的創新必須設定長期(LONG-TERM)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可持續的,應該有明顯可能的新收入來源,比如下一次產品線擴張或下一個交叉銷售機會,比如一項作為附加服務敲門磚的服務。
最后,創新應該具有一個競爭優勢(EDGE)。也就是說,不僅具有使其與眾不同的特質,而且也具有使其引人矚目或非同一般并能夠維持競爭優勢的特質。這些品牌不僅能夠脫穎而出并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還會引發大討論,吸引消費者和媒體的注意力。它們基本上都是自我推銷。紅牛、Square和Nest都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的絕佳例子。
改掉壞習慣:用新方法處理你擁有的數據
創新研究發揮的作用是創新的推進者,而非其阻礙。憑借我們的研發成果和經驗,我們希望幫助客戶發掘出并非顯而易見的創新,使這些創新能夠刺激他們的企業發展,開發出能在市場上長期獨樹一幟的產品,并避開不具有可持續性的跟風產品—這些產品可能已經存在于競爭對手的工作中,這些公司要么研究工作不順利,要么完全沒有開展此類研究。這通常意味著改掉壞習慣,采納新方法來使你的研究工作更好地為你服務。
最后,我們極力主張企業:
識別自己最有價值的洞察,并在整個創新的過程中加以充分利用。
將眼光深入到研究的表象之下,甄別以原型形式出現的模式。
思考自己創新帶來的銷售潛力,并同時考慮其他營銷因素(SCALE)。
(本文作者Jason Brown為益普索InnoQuest美國公司Vantis事業部總裁,周文俊為益普索中國區副總裁,蔣暉為益普索創新與預測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