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詩意生活,并不在于物質條件多么優(yōu)裕,而在于身心的輕松愜意。在林清玄筆下,“清歡”即平靜、疏淡、簡樸的生活。因有清歡,生命才清明。清歡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一生的渴求,他向往之,感傷之,呼喚之。
選文1
清 歡
□[臺灣]林清玄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闋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當時所以能深記這闋詞,最主要的是愛極了后面這一句,因為試吃野菜的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清歡”是什么呢?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山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里看出了比鉆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位。“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盡情的歡樂。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嘆。
可是“清歡”就難了, 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要找清歡,一日比一日更困難了。
我20歲心情很壞的時候,就跑到青年公園對面的騎馬場去騎馬。那些馬雖然因馴服而動作緩慢,卻都年輕高大,有著光滑的毛色。雙腿用力一夾,它也會如箭一般呼嚕向前竄去,急忙的風聲就從兩耳掠過,我最記得的是馬跑的時候,迅速移動著的草的青色,青茸茸的,仿佛飽含生命的汁液,跑了幾圈下來,一切惡的心情也就在風中、在綠草里、在馬的呼嘯中消散了。
尤其是冬日的早晨,勒著韁繩,馬就立在當地,踢踏著長腿,鼻孔中冒著一縷縷的白氣,那些氣可以久久不散。當馬的氣息在空氣中消弭的時候,人也好像得到某些舒放了。
騎完馬,到青年公園去散步,走到成行的樹蔭下,冷而強悍的空氣在林間流蕩著,可以放縱地、深深地呼吸,品味著空氣里所含的元素,那元素不是別的,正是清歡。
最近有一天,突然想到了騎馬,已經有十幾年沒騎了。到青年公園的騎馬場時差一點沒有嚇昏,原來偌大的馬場里已經沒有一根草了,一根草也沒有的馬場大概只有臺灣才有,馬跑起來的時候,灰塵滾滾,彌漫在空氣里的盡是令人窒息的黃土,蒙蔽人的眼睛。馬也老了,毛色斑駁而失去光澤。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在馬場搭了一個塑膠棚子,鋪了水泥地,其丑無比,里面則擺滿了機器的小馬,讓人騎用,其吵無比。為什么為了些微的小利,而犧牲了這個馬場呢?
生在這個年代,為何“清歡”如此難覓。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干凈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滌自己的心靈,因為在我們擁有愈多的物質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日漸失去了。
當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愈來愈無味了。
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桿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看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大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滋味的人物!
(選自《心美,一切皆美》,有刪改)
對比欣賞
人生苦短,如何才能詩意地生活呢?詩意地生活,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祿,戚戚于貧賤,一輩子成為金錢的奴隸,被私欲羈絆,如行尸走肉般活在世上;而是淡泊從容,只選擇一種從容而簡樸的生活方式,從而收獲了人生的充盈和豐富。《清歡》和《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有感而發(fā),都對當下浮躁的社會中人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不贊同,都一致主張簡單,才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佳生活方式。兩文都針砭時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一、思想內容
《清歡》一文題目取自蘇東坡的詩詞,作者羨慕蘇軾的生活方式,并一心向往之。文中強調“人間有味是清歡”,即對一種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方式的認可。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可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現代人,要做到清歡很難,而找尋清歡則一日比一日更難。作者通過回憶往事中的清歡場面,反觀現在清歡的缺失,意在告誡世人:什么才是真實的、真正的生活方式。文章結尾再次點出:“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在污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滋味的人物”才是第一流人物,體現了作者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文章針對現實,抒真性情,發(fā)出空靈之聲,可謂是如降甘霖。
《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一文主要講述的是:選擇簡單的生活方式,同樣可以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可以使生活有滋有味,充盈豐厚。但是文章重在論述如何才能做到簡單。在作者看來,簡單的生活方式就要有愛心、關注生活細節(jié)、放棄一些東西。而這些是詩意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寫作手法
《清歡》一文,寫法靈活多變。文章首尾皆是引用蘇東坡的詩詞,既呼應銜接,同時又增加了文章的詩意氛圍,且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或敘事描寫,或議論。從表現手法上來看,文中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清歡之重要和現實的殘酷。文中還援引古詩詞綴連成段,構成了工整的排比段,進一步深化了清歡的內涵。
《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一文思路清晰,作者由現實生活中旅居歐洲鄉(xiāng)下的女子寫起,引出所要闡述的問題,然后分條進行論述,在想象中收束全文,帶給人無盡的遐想。
這兩篇哲理散文都飽蘸著作者關注詩意生活的熱情,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有著關于人生的積極探索,都對詩意生活進行了闡述。概而言之,詩意生活,就是拋棄鐘鼓饌玉,回歸自然的簡單的生活方式。這是生活方式的極致境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所在。
點擊
在病態(tài)的社會里,人們追名逐利,身心疲憊不堪。不少人開始關注如何才能做到詩意地生活?一個旅居歐洲鄉(xiāng)下的女子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則留給世人更多的思考,帶給人別樣的震撼。
選文1
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
□安妮寶貝
一個在大學里教書的美國女人,在意大利鄉(xiāng)下托斯卡納買下了一座舊房子,親手在周圍的田野種上了橄欖、葡萄和香草。她用一本藍色筆記本,在里面記錄自己在此過程中的發(fā)現、漫游和日常生活,并在里面塞滿了菜單、繪畫明信片、詩歌和花園的圖樣。
她寫下如何制作桃子醬,油漆舊房子的百葉窗,種植玫瑰,山野的良辰美景,烹飪意大利菜式以及在早晨一邊喝咖啡一邊看廣場上的農民賣西紅柿。這本藍色筆記本,后來出版為一本書,成為暢銷書榜上一本充滿美感的迷人的書。
它讓人在心情低落的時候,翻一翻,看一看,然后想到,原來生活可以這樣過。那是與錢或經歷無關的東西,僅僅只是一種選擇。
一直覺得城市生活的病態(tài),是在于它制造的巨大觀念黑洞,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強盛的物質本能和權力欲望,建立起一些世俗標準,驅使人們?yōu)榇祟嶔て鸱瑹o法停止,為此不斷付出自己的時間、健康和生命而不自知。
物質和聲名所建立起來的巨大宮殿龐大華麗,但脆弱不可依傍。某日一旦傾斜,就無法再找到自己,因為在此中并沒有堅實的自我。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考慮,究竟應以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和態(tài)度來生活。對此,我很贊同的一種態(tài)度是,應該簡單,但是能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這樣的生活,一定是需要愛的。你可以是一個從事閑散職業(yè),住小房子,開普通車的人,但是,你要在自己的生活里與身邊的人嘗試建立密切的關系。它不是和同事、業(yè)務伙伴、朋友、老板之間的那種關系。它不是敷衍和應對。它要求你對別人付出真正的好奇和善意,彼此了解、發(fā)現和尊重以及真實地相處。
人的孤獨感是隨著時光增加的,越成熟越難以找到朋友及知己。那是因為自我的堡壘開始一天一天地牢固。我們保護自己勝過與別人誠意相對,但感情一定是能夠讓內心需求得到滿足的強大來源。
應該關注生活里更多的細節(jié)。大雨天的潮濕氣味,晴朗夏日的午后陽光,清涼月光流瀉在地板上,白楊樹在夜色中的輪廓,麥田的輕聲吟唱,在小餐館里喝酒聊天到凌晨才離去……我們置身的城市雖然大而粗糙,壓力沉重,但一定可以找到些許瞬間的美好。
多么珍貴。它也許稍縱即逝,也許若隱若現,需要你敏感地體會和觀察它,為此停留下來,并積累你內心新的感受。
為了自己想過的生活,勇于放棄一些東西。這個世界沒有公正之處,你也永遠得不到兩全之計。若要自由,就得犧牲安全;若要閑散,就不能獲得別人評價中的成就;若要愉悅,就無須計較身邊的人給予的態(tài)度;若要前行,就得離開你現在停留的地方。
總是這樣的。我們選擇什么,就要放棄什么;得到什么,就要舍棄什么。要有對自己純粹而堅韌的標準,才可以跟著直覺和信念去走。
“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我們一起烹調,去阿雷佐和佩魯賈游玩、散步,在市場上買披肩和床單,互相詢問其他朋友的近況……雨天的夜晚很適合喝蔬菜通心粉湯。我們會順著羅馬古道散步到鎮(zhèn)上,買一些干酪、芝麻菜,再喝上一杯咖啡。櫻桃永遠都是那么可口,我們每24小時就會吃上一公斤……”
想象那個旅居歐洲鄉(xiāng)下的女子,在每次深夜寫作稍許疲憊時,也許會走進廚房倒一小杯自制的葡萄酒,站在她的古老式樣的陽臺上,眺望平坦原野上的月光和樹影。一個沒有試圖改變自己原有的經歷,而進入新的國家、新的生活、新的精神和視覺冒險中的人,就不會有獲得深入生命內核的機會。因此,她的選擇,所提供的是一種簡單生活的可能。
(選自《雋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