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寫作總是離不開寫人、敘事、繪景、狀物和抒情,這自然也就需要頻繁地使用人稱代詞。根據作者與敘述對象的關系,敘述的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三種。
一、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即作者以當事人的口吻來進行敘述。有時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一文中的“我”就是郁達夫本人;有時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魯迅的《一件小事》一文中的“我”是車夫;有時指所敘述事件的見證人、次要人物,如魯迅的《孔乙己》一文的“我”是酒店里的小學徒;有時指全文的線索人物,如魯迅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故事通過“我”貫串起來。第一人稱敘述的優(yōu)點是,便于作者抒發(fā)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猶如袒露胸懷,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如《孔乙己》一文通過小學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運和其他人物的嘴臉,從而展現孔乙己命運的可悲和世態(tài)的炎涼。以“我”為見證人,就比用第三人稱敘述更能真實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際和命運。在一般記敘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處于主要地位,也可能處于次要地位。從“我”的視角注視故事的發(fā)生屬于全知視角,即敘述者所掌握的情況不僅多于故事中任何一個人物,知道他們的過去與未來;而且活動范圍異常之大,了解故事中任何場合、任何地點發(fā)生的任何事件,哪怕這些事件同時發(fā)生,他也能同時知曉,仿佛有分身之術一般,這種全知視角我們常稱為“上帝的眼睛”。
但第一人稱敘事在本質特征上是有限的。敘述的材料限于敘事人所知道、所經歷、所推斷及與其他人物交流所發(fā)現的范圍,他不知別的人物的想法和感覺,所能提供的僅為對他們語言和行為的闡釋。以第一人稱敘事最適合基于回憶的記敘文。它真實感強,有親切而強烈的主體抒發(fā)性,因為人稱本身有獨白特點,特別適合心理懺悔。以第一人稱敘事亦適合旨在揭示人物特點的作品。
二、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即用第二人稱代詞“你”或“你們”,以“你或你們”的口吻來進行敘述描寫,這個“你”或“你們”也有不同的指代性。多數情況是指文章或作品中所表現的主要人物或其他對象。
用第二人稱敘述,表現出一種作者直接同文章、作品中人物或讀者面對面談心、呼告、傾訴的韻味,能充分地表達出一種誠摯、深厚、親切的情味和強烈的感情傾向,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因而一般在感情較強烈的情況下使用。其局限是不易于更充分地表現所寫對象的心理和充分拓展文章的表現領域。
在運用第二人稱寫作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用第二人稱敘述,需做到全文統一。第二人稱的筆法,一般適用于抒情類的文章。因為兩個人面對面地傾訴衷腸,往往最具有感染力,主人公第二人稱的“身份”最好不要變換,要自始至終一直用,否則就會造成人稱混亂,讓人不知所云。
2.讓事情淡化在生活場景中。用第二人稱的優(yōu)點在于抒情強烈,因此不適合故事性強的文章。寫作時,不能花太多的筆墨去設計精巧的故事情節(jié),事情的敘述要概括簡略,要讓事情淡化在一個小的生活畫面或場景中。
3.從小處著手,精心描寫細節(jié)。用第二人稱寫作時,敘事要簡略,但是不能蒼白,要從小處著手,著重描寫細節(jié)。寫作時要善于攝取細小傳神的動作,善于捕捉人物的動作語言,善于描摹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善于描寫人物獨特的心理感受等等。無論何種描寫皆不必長篇大論,面面俱到,筆法要細膩而簡約。
三、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即用第三人稱代詞“他”,以“他”的口吻進行敘述描寫。運用這一人稱進行敘述描寫時,作者應以事件局外人或事件不牽涉到自己的說故事人的身份出現。敘述者對于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內心秘密等都應了如指掌。如魯迅的《阿Q正傳》一文就是運用第三人稱進行敘述的。它的優(yōu)點是對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特定的時空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極為寬廣。
具體寫作時,文章常常將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交叉使用。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進人物的獨白、對話等,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述的對象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
總之,記敘文的人稱使用必須結合具體寫作需要靈活使用,一篇文章或一個敘述人稱,或多個人稱交叉使用,應視寫作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