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震(59—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少好學,博覽群經,時稱“關西孔子楊伯起”。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是東漢時著名的廉吏。
據范曄《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東漢安帝在位時(107—122),楊震被提拔到東萊郡(今山東萊州)任太守。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縣令王密原來是荊州的秀才,是楊震做荊州刺史時舉薦提拔的。為了報答楊震,王密選擇了一個漆黑的夜晚,懷揣十斤金子去送給楊震。楊震見了,語重心長地對王密說:“過去我推薦你做官,是因為我這個老朋友很了解你。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啊!快把金子收起來帶回去!”王密詭秘地說:“黑夜沒有人知道這事的?!闭鹪唬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后漢書·卷五十四》)王密只好羞愧地拿起金子回去了。楊震“暮夜卻金”的事,古今中外,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后來,楊震改任涿郡太守。他為官正直廉潔,從不接受私人托請,其子孫們日常吃素步行,生活十分儉樸,家里也沒有多少財產。這時,他的一些老友長輩好心地勸他要為兒孫們辟置一些財產,楊震不愿這樣做。他說:“我讓后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品德送給他們,這‘財產’不也很厚重嗎?”
楊震不僅自己要求嚴格,廉潔正直,以“四知”聞名天下,而且他對子孫也嚴格管教,并以自己的形象感染子孫,所以其廉正家風也代代相傳,其中他的三兒子楊秉(以酒色財“三不惑”遠近皆知)、孫楊賜、曾孫楊彪均做到太尉(漢代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且均以廉政名聞于世。這在社會黑暗、官場腐敗、政權岌岌可危的東漢晚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就是在中國古代,一家四代為相(我國古代將司徒、司空、太尉并稱“三公”,其位相當于宰相),廉政家風保持不變,也僅楊震一家。難怪《后漢書》的作者范曄也不無深情地贊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累葉(世)載德,繼踵宰相”,“積善之家,必有余慶”?,F在,在萊陽城還保留著一座專門為紀念東漢廉官楊震而建的“四知堂”。
楊震以“四知”辭金,以清廉遺后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所傳誦。楊震后裔宗支及各地楊姓家族,紛紛建筑“四知堂”或在楊氏宗祠內辟建“四知堂”,以資紀念這位清正廉明的祖先、前輩,以其良好官聲德行來教育和激勵子孫后代立世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