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市事宜正緊鑼密鼓,如何以10%左右少數股權控制估值千億美元的巨無霸,馬云的答案是合伙人制度。一周前他披露了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并在其中提到“4年前,也就是阿里巴巴十周年慶的時候,我們宣布18名集團的創始人辭去創始人身份,從零開始,面向未來。”讀來讓人費解,難道創始人身份還需要“辭去”么?是不是聽起來不太明白,但是覺得很厲害?呵呵,恭喜你答對了一句網絡流行的新成語 —— “不明覺厲”!
白露一過,秋天忽然之間就到了,柿子樹上累累碩果令枝彎欲折。果實雖仍是滿眼的青綠色,但往來的人們似乎從未迫切于它們哪月、哪天的哪個時辰會成熟,反正收獲的季節到了,自然會瓜熟蒂落。但股市上總少不了催熟的狂熱,例如因手游概念近9個月大漲十倍的中青寶,靜態PE734倍,動態350倍,江湖人稱“第一妖股”。
人們通常認為,認識我久的人一定投資也是很成功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2007年牛市的喧囂中,有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如果在2005年認識你就好了。”當時我笑對:“認識我也未必能賺錢,因為歷時五年從2200點到998點的大熊市,人們早都對股市心灰意冷。”當時我曾鼓勵過很多身邊的人投資,甚至在998點當天,但多是無動于衷的,以至于兩年之后懊悔不迭,然后表示“下次有機會請一定要告訴我”。這樣的事情并非個案。
事實上,目前2200點很多公司估值甚至低于8年前的998點,但有多少人踴躍投入?大眾通常在好機會出現時(即低迷之際),狐疑不決;巔峰之時(即喧囂之際),奮不顧身。不信,就看看搶購房屋的邏輯:“因為房子漲了十倍,所以買房子;因為股票跌了三分之二,所以不買股票”。
過去的很多年,我們曾經嘗試了很多種方式,希望能讓身邊的人從投資上能夠獲益。最初是直接告訴買什么股票,結果多以虧損告終。甚至發現,同一天以同一價格買了同一股票,也可以盈虧兩重天。更有甚者是表現出“賺了是自己英明,虧了都因為是你”的選擇性記憶傾向。
一次為了回答一個朋友的投資問題,索性列了一個清單,白紙黑字寫下股票與價格。這種嘗試也就是錢經專欄的前身雛形。一年之后再相會,白紙黑字的都賺了,但那朋友一無所獲,因為低的時候期待更低,高的時候迫不及待。投資與否,不在于對于市場短期動向的猜測,而是將自己的財務規劃好。
得之易則失之易,Easy come easy go,或許付出代價得到的,應該會重視的多,且秘不示人。如果得到那一張紙的代價是1萬元,一個月一張,一年12萬。以錢經的專欄歷史數據為例,六年的代價是72萬。如果以初始投資金額1000萬照貓畫虎完全拷貝,在經歷了包含五年半熊市的六年之后,能變成3200萬,在剔除成本后,仍能獲利2000萬。以1萬元買一張紙的人,看似代價高昂,但可能比免費得到這張紙的人更容易取得投資成功,這樣的“免費”是否實在過于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