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分級分類課程、走班選課在十一學校高一年級全面實施:無論是語文、外語、歷史、政治,還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生都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來選擇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課程。繼而,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自己的課表,到歸屬于各個教師的學科教室去上課,因此,每個教學班的同學都可能不一樣。
過去,一個班的學生等著各科老師來上課,任課老師有問題就找班主任,現在行政班、班主任都不存在了,全員育人的時代來了。
“你不育人,教學也教不了!每一個老師都需要發現學生背后的東西是什么——他在想什么?他有什么問題?需要什么指導?學科上的表現是表象,就事論事解決不了問題。”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欣慰地看到,課程結構的調整改變了學校的教育理念,無意間,把教書育人統一在了每一位教師的身上。
學生自主空間的擴大,意味著管理難度的增加。“班級對學生的影響相對弱化了,培養學生對自己負責的思路漸漸清晰,這勢必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的做法。”時任高一學部主任的于振麗做出了選擇。
徹底的導師負責制開始實施了。“老師專注的不光是專業,他要向教育者、教育家的方向轉變。”于振麗認識到,學校所有的變革就是從關注學科、關注學校轉化為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模糊了,班主任沒有了,但每位老師都是第一負責人,對學生的關注更要細致。
和其他學校不同,十一學校老師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所有的老師都分到各個教室。隨時隨地,學生都會看到老師。學生的一言一行留在老師眼里,老師的一言一行也留在學生眼里。任課老師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咨詢師為學生的規劃提供幫助,教育顧問、自習管理等參與分布式領導的教師為學生的全面成長保駕護航提供專業化管理,比如評價、小學段管理、白天和晚自習管理……
“學生心里會有一桿秤的,他會覺得你對他怎么樣。如果你不去主動地跟學生聊,不在課堂上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表情和狀態,你可能做不好教師這件事。”賀千紅老師說,盡管你的“學生占有率”并不記入考核評價,但如果你不關注學生,慢慢地你的占有率就會下降。
誰都有感覺,一個學生在學校里面,他可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老師對他的關注,真心的幫助,帶給他的那種溫暖的力量。
最初,這種真實會讓老師多多少少有些難以承受,其實這也正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我推一個電腦車在走廊里走,要上樓梯,有的孩子真心想幫你,他就會說老師我幫你推。有的孩子會說,老師你需不需要幫助?有的孩子就會跟沒看見一樣。”在張美華老師看來,實施教育,需要等待和喚醒。如果是硬性的規定,反倒會拉開距離。
現在,來幫助老師的人比原來多了。老師跟孩子們相互擺脫了很多的羈絆,也不用想那么多。大家都更自然,更健康。教育變得純粹、簡單。學生與老師沒有利益的牽連,學生就容易、主動接受老師的“說教”。“老師,我談戀愛了,怎么辦?”從事教育工作這么多年,劉梅第一次聽學生這樣說,她甚至詫異,學生會主動找老師談這個敏感問題?只有信任,學生才會主動向你傾訴。“讓學生放心,給他安全感。”劉梅心想。
在十一中學,每個老師講起與學生之間的故事都一臉的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內化,而不是外在的權威壓制,當教育內化為需要,一切都會自然而然。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8月15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