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歷史把一位以“兼容并包”為治校理念、開風氣之先的智者,推到了北京大學校長的位子上,他就是蔡元培先生。文章《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一篇滿溢理性與激情夢想的佳作。雖然已過去90多年,但重溫此文仍讓人體會到一種澎湃的力量,給人以美的熏陶。
一、言辭懇切,以情感人
這篇文章,全文思路貫通,從內容上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諄諄告誡了學子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三個問題:一是求學的宗旨,即求學的目的。明確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二是砥礪德行。“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三是敬愛師友。“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文有沒有自我吹噓與張揚,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坦誠的話語,諄諄告誡之詞讓人感懷。第二部分是蔡先生對治校的籌劃,基本上屬于校長之職責,也是蔡先生對未來的憧憬。總之,全文既有對現實的針砭,也有對未來的展望,可以說是高瞻遠矚。
二、思辨性強,以理服人
演講,最忌諱演說空洞無物。讀蔡先生的演講稿,絲毫沒有空洞之感。在砥礪德行部分,作者先從當今的風俗日偷、道德淪喪之事觸目皆是說起,直接把立論的靶子對準了個人修養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責任說起,委婉地告誡學生要戒除不正當的娛樂,要做到品行謹嚴。在抱定宗旨部分,作者采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曉之以理:“茍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全文以一種理性的分析貫串其中,發人深省。
三、文采獨特,以文引人
由于作者處于特定的年代,所以本文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跡。但是靜心品讀,此文也有它獨特的妙處。首先,本文運用了很多短句。如“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采,無虞缺乏矣”“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這些句子短小精悍,切中肯綮,表現力很強。其次,作者還運用了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如“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等,利用反問來為自己的觀點蓄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四、諄諄告誡,意味深長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知興替。具有深遠意義的文章也如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內心的怯弱與不足。時至今日,此文對當今的教育者及莘莘學子同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及意義。
文章啟示我們,要胸懷大志,乘風破浪。文中提到求學的目的時,作者說要“正大”,就是要端正求學態度,把個人讀書的目的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樹立鴻鵠之志。只有端正了學習態度,才會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還啟示我們,修身養性是立身之本。作者提到的“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應敬愛老師等,都涉及做人的道理。可見,在睿智的蔡元培先生看來,求學和做人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這在今天看來仍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古人“日三省吾身”,在修身方面給后人做出了表率。在塵世喧囂、世風日下的今天,加強對學生的品行教育比單純的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如何加強學生做人與修養方面的教育,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后而踐行。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一篇演講稿,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演講稿,它更是一篇振聾發聵的勸學篇,砥礪德行篇,為人處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