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超標VS菌超標
廣東韶關農業局致歉
提起鎘超標大米,相關負責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但廣東省土壤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韶興市的農業局副局長陳少夢卻表示:鎘超標大米不是毒大米,吃一兩年沒問題。2013年7月16日,廣東韶關市農業局就該局副局長陳少夢“鎘超標大米不是毒大米”的言論向公眾致歉。該局稱,相關言論僅代表陳少夢本人看法,希望通過媒體向全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公開致歉。
肯德基就冰塊菌落超標致歉
2013年7月20日,央視《是真的嗎》節目曝光了肯德基、麥當勞、真功夫三家快餐企業崇文門店冰塊菌落嚴重超標,并稱肯德基、真功夫菌落數甚至遠高于馬桶水。次日,三家企業先后發布聲明表示整改,其中肯德基方面向消費者致歉。
【對比解讀】
廣東韶關農業局就“鎘超標大米不是毒大米”言論致歉,肯德基就冰塊菌落超標致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對于他們或因不當言論,或因產品質量而造成了不良影響之后的認錯態度,人們應該以包容之心去對待。不過,道歉并不代表其能真心改過,聽其言,還要觀其行。所以,盡管“鎘超標大米不是毒大米”的言論、肯德基冰塊菌落超標的報道所帶來的風波逐漸過去,但對于他們今后如何行動,是否能對人民群眾的健康真正負起責任來,人們還應拭目以待。這兩則素材適用于道歉、改過、負責、對待錯誤等話題。
關空調VS坐沙發
杭州:地鐵關空調阻納涼族
一微博網友在7月22日貼出一張“杭州市民地鐵納涼”圖,顯示杭州地鐵喬司站一樓人滿為患。但近日市民反映杭州地鐵采取增添保安、關閉空調等措施,將“納涼族”拒之門外。針對這一情況,杭州地鐵集團表示,增添保安是為了維護秩序,確保民眾不阻擋車站通道,“大批市民到地鐵站乘涼,發生了鋪席子躺在過道、隨地小便、抽煙打牌吃東西等情況,存在安全隱患”。杭州地鐵稱,部分站點關閉空調是由于保安與站務勸說乘涼市民離開,但未達到任何效果,因此當值站務關閉了一、二層空調。
重慶:公交站可坐沙發等車
見過配沙發的公交車站嗎?想過一邊等公交一邊還能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嗎?2013年7月,重慶839公交車起點站放置了一排沙發供乘客休息。這些沙發中紅色的是公交車站調度室購買的,另外3張白色的沙發則是由熱心市民贈送,供前來等車的乘客休息。839路公交調度室的值班長介紹,贈送沙發的熱心市民就居住在附近小區,當時她看到公交站只有3張紅色沙發,等車高峰期很多乘客都坐不到,就把自家閑置的沙發搬了過來。這位女士的家離車站有一段距離,當時還自費請了幾個勞力去搬,僅搬運費就花了300元。
【對比解讀】
杭州地鐵關空調阻納涼族,重慶公交站可坐沙發等車,前者盡管是出于安全考慮,卻傷了人們的心;后者盡管顯得有些奢侈,卻彰顯了人文關愛。由此看來,任何關系到老百姓的舉措,都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只有充滿人文關愛的城市,才是真正讓老百姓稱道的有品位的城市。這兩則素材適用于人文關愛、溫暖、傷心與暖心、包容等話題。
拾荒老漢VS辭職女兒
老漢拾荒15年生活完全自立,沒拖累兒女倍感自豪
今年73歲的陳老漢,從最初和老伴來北京給兒子看孫女至今,他已經“拾荒”整整15年,但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不缺吃穿,就是真閑不住,收收小區里的廢品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貼補家用,一舉兩得。”
兒子的居住區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很多生活配套設施都不完備,唯一的一處廢品回收站還在小區的4公里外,不少家庭嫌麻煩索性就直接把一些沒用的廢舊報紙、包裝箱扔在小區的垃圾桶旁。陳老漢不顧兒子的反對,每天利用傍晚遛彎的時候把這些東西撿回家,存在兒子家的地下室,等到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拉到附近的廢品收購站。
女兒辭去“拼爹”得來的崗位謀自立,竟惹一片嘲笑
2013年7月28 日,江蘇常州化龍巷上一則帖子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大學四年,練就血氣方剛,找個工作,我認為不費吹灰之力。”這位網友發帖稱,一個月前,父親拿了一張報紙回來,讓她留意其中的招聘信息,并“下令”一定要前去應聘銀行職員。“我不想在銀行工作,但還是應允老爸的命令完成了一系列應聘手續,如遞報名表及學歷相關證書、參加人事處問答、參加入職考試、參加培訓、參加體檢……”在一系列程序后,她順利地接到了銀行辦公室主任的電話,通知其已被銀行錄用。接到這個消息,她開心極了,竊喜“我的實力夠強大,找個工作不費吹灰之力”。隨即,她將錄用消息告訴父親,但并沒得到贊嘆。父親說:“好好工作,別讓老爸的努力白費。”這個回答無異于當頭一棒。為了在父親面前體現一下自己的實力,第二天,她沒去銀行報到,而是辭掉了這份工作。她的帖子引來了網友圍觀,不少網友嘲笑她太天真,太輕率,日后一定會后悔。
【對比解讀】
老漢拾荒15年生活完全自立,沒拖累兒女倍感自豪;女兒辭去“拼爹”得來的崗位謀自立,竟惹一片嘲笑。對于前者,眾人無不贊嘆;對于后者,眾人卻紛紛嘲笑。這一巨大的反差,無疑令人深思。一個本可值得稱道的選擇,一個值得鼓勵的行為,卻被冠以“天真”“輕率”。如此“老成而世俗”的心態背后,意味著人們對于潛規則的默許與認同已經深入骨髓。如果一個社會普遍譏諷自強自立的選擇,如果深陷關系漩渦的人把一切都寄托在關系之上,而缺少從我做起的擔當與底氣,追求和實現社會公平就只會成為奢談。這兩則素材適用于獨立、短視、世俗、自立、自強、選擇、潛規則等話題。
退巨款VS買麥秸
收廢品師傅楊輝福退還7萬元巨款
楊輝福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位收廢品的師傅。2013年6月9日下午6時,楊輝福發現,在剛收來的一個廢紙箱里竟有7萬元錢。他記得這是從回收站對面一戶人家收來的,于是他當即停止賣貨轉而去尋找失主。當時,三輪車沒電了,他花50元包了輛車,趕回去把錢送還了失主。楊輝福收廢品已有10年,每月最多能掙1000元。7萬元,得楊輝福收6年廢品才能掙得,他的舉動讓人敬佩。“我是收廢品的,不是廢品就該還回去。”他用最樸素的一句話,讓我們看見,卑微的職業和偉大的人格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
農民工郭鐵山買下七旬老人的麥秸
今年41歲的郭鐵山是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臺郭村人。平日里,他和鄉親們聚在黃崗寺南三環立交橋下,等候建筑工活兒。活多的話,一天能掙100元左右。2013年6月16日下午,正在等活的郭鐵山突然看到這樣一幕:一位老人拉著滿車麥秸,沿嵩山南路蹣跚走來,車身下方掛著一個自制的布袋子,里面裝著飯鍋、烤餅、水等。經過詢問,郭鐵山得知老人是要將麥秸送往原陽造紙廠,一股不可名狀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伸手幫老人一把。于是,他立即決定將麥秸收購,以免老人冒著高溫繼續趕路。
【對比解讀】
收廢品師傅楊輝福退還7萬元巨款,農民工郭鐵山買下七旬老人的麥秸,兩位普通人以他們的善舉,同時入圍了阿里公益發起的“天天正能量”項目第二期正能量評選獲獎者名單。時下,有一些人總是慨嘆人心不古,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像楊輝福、郭鐵山這樣的好人,還有許許多多,而他們才是真正能代表現代中國人的人。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們的善舉所傳遞出的正能量也必將會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這兩則素材適用于感動、溫暖、正能量、精神富有、平凡與偉大等話題。
武漢一家長VS丹麥漢學家
武漢一家長為5歲半兒子報17個培優班
2013年7月14日“新華網”報道,武漢的徐女士近年累計花費近12萬元,先后為5歲半的兒子報了17個培優班,因此被稱為“最著急”家長。
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聲樂,周四英語,周五鋼琴,周末識字和數學……這個夏天,徐女士為自己5歲半的兒子定了周密的培優計劃。從孩子半歲至今,徐女士先后為他報了17個培優班,包括英語、數學、識字、聲樂、畫畫、表演、手工等一些課程。徐女士說:“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兒子沒有從小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將來上學就可能落后。”
丹麥漢學家每天僅翻譯3頁《金瓶梅》
2013年4月24日《燕趙都市報》報道,日前,受河北省作家協會及著名畫家鐵揚的邀請,丹麥著名漢學家易德波女士到河北省進行文化訪問。在4月20日下午河北省作協舉行的中外文學交流座談會上,易德波透露,目前她正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因為《紅樓夢》《水滸傳》等已經翻譯到了丹麥等北歐國家,所以她選擇翻譯《金瓶梅》,而《金瓶梅》的藝術價值也是她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去做的主要原因之一。易德波說,翻譯《金瓶梅》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每天工作12至14個小時,只能翻譯3頁,按照這個工作進度,需要幾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完成。
【對比解讀】
武漢一家長為5歲半兒子報17個培優班,丹麥漢學家每天僅翻譯3頁《金瓶梅》,前者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謂爭分奪秒,后者為了讓翻譯作品能夠保質保量可謂煞費苦心。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一旦違反了這些規律,就極可能欲速則不達。這兩則素材適用于短視、沉潛、快與慢、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按規律辦事、欲速則不達等話題。
中國人均購書費VS
垃圾堆上的閱讀
中國人均購書費0.7元
據《新京報》報道,我國圖書館界第一份綜合性研究報告《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正式出版。報告顯示,國際圖聯規定,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應為1.5冊到2.5冊,而2009年我國人均擁有圖書為0.44冊,縣級以下人均只有0.1冊,人均購書費僅為0.7元。報告顯示,由于資金短缺,很多基層圖書館的書還是三四十年前的,實際上早已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不少縣級圖書館成了網吧、茶室,甚至只是堆放舊書的倉庫。國家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公共圖書館資源總量的不足與配置的不平衡已成為影響圖書館免費開放的一個重要因素。
《垃圾堆上的閱讀》獲一等獎
2013年2月15日,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評選結果揭曉,《垃圾堆上的閱讀》從來自124個國家和地區的5666名攝影師提交的10萬余份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當代熱點類單幅一等獎。
該照片的拍攝者米凱·阿爾伯特來自美國,2012年6月的一天,他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旅游,從一處約15公頃的垃圾場邊走過時,一個不可思議的情景映入眼簾:一位靠撿拾垃圾為生的婦女,正坐在如山的垃圾堆上,聚精會神地閱讀一本撿來的書。此時,天空懸浮著黑云,暴雨將至,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她遨游知識海洋的專注……米凱迅速端起相機,記錄下了這個令世界為之震撼的作品。評委會給出的頒獎辭是:“這張照片既讓人心碎,卻又讓人充滿希望。那個肯尼亞婦女生活雖然艱辛,但她只要撿到書就會花時間去閱讀。她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強大的內心世界,嘲笑了世間不肯閱讀的人的卑微。她擁有好奇心,這好奇心將引導她走向外面的世界,那遠比這里的垃圾場寬廣得多的世界。”
【對比解讀】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閱讀能使人忘掉煩惱,能改變人的內心世界,能滋潤人干枯的靈魂,能增強人的生活希望。但是,現實卻讓人樂觀不起來。因為,與《垃圾堆上的閱讀》的主人公相比,國人對讀書的重視度,顯然還有不小的差距。增加國民閱讀的數量,提高國民閱讀的質量,將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這兩則素材適用于閱讀、精神世界、物質與精神、貧瘠與富有、民族未來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