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曾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媒介即訊息”理論,他認為:“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边@也就是說,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并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所提示給人們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
隨著信息大爆炸、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社會化生活和社會行為都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推動著媒介尤其是網絡媒體越發的碎片化,讓這個訊息世界顯得越發龐大冗雜。因此,越來越多用戶開始擺脫傳統“單線灌輸式”的訊息傳遞方式,開始主動去搜尋、甚至創造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資訊,推動著新媒體、新元素不斷裂變與融合。這對于諸如門戶等傳統互聯網媒體而言,謀變,迫在眉睫。
如何變?方向又在何處?
在今天的互聯網環境下,網絡視頻、社會化媒體、大數據、移動……這些新元素的不斷加入和升級,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訊息源泉,讓他們擁有更為豐富、多樣、復雜的內容選擇,也讓變革面臨更多困難的同時,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軌跡。
新浪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曹國偉表示:從長遠來看,新浪的商業化目標是圍繞微博這個社會化媒體平臺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并在商業化和用戶體驗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持續努力改善產品及用戶體驗。
當然,一切都剛剛開始,媒介變革的道路,還有更多的驚喜期待被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