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一位老太太做壽,她的子孫請來唐伯虎為她題詩。全家大小及親朋好友爭著來看。唐伯虎揮筆寫下:這個婆娘不是人(舉座皆驚),九天仙女下凡塵(滿堂喝彩),兒孫個個都是賊(眾人驚怒),偷得壽桃獻至親(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作文亦是如此,如果文章平鋪直敘,見頭知尾,則會讓人索然無味;反之,如果文章波瀾起伏,有起有落,則能引人入勝,極盡一波三折之妙。
技法梳理:
在敘事性的文章中,要寫出事件的波瀾,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抑揚相生
抑是貶抑、否定,揚是褒揚;相生是說文章要有揚有抑,相互生發,富于變化。其中最常見的是“欲揚先抑”,即對人欲褒揚而先貶抑,對事欲說對而先說錯,對物欲說好而先說壞。當然“抑”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充分地“揚”。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就是這樣,文章先通過他人之口來貶抑賈寶玉,最后通過林黛玉之見來褒揚賈寶玉。這樣的先抑后揚,如蜂巒起伏,曲盡其妙,富有藝術魅力。“抑揚相生”中另有“欲抑先揚”,如果運用得體,也能使文章搖曳多姿,翻出新意。
二、蓄積突轉
所謂蓄積突轉,是先對人物的情感、行為或事情的結果進行蓄勢,然后將它們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轉折的一種構思方法,是增強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兩大部分:“蓄勢在前”和“逆轉在后”,即先形成一種思維定式,然后逆轉,突然打破積蓄已久的定式,從而造成一種久蓄而猝發的藝術沖擊力。如《嘮叨》一文,以情感變化為線索,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我”對父親的“嘮叨”從厭惡、不滿到懷念、感激的轉變。文章前半部分為蓄勢,寫“我”在家時對父親的嘮叨“不屑一顧”,甚至故意作對;離家時為可以擺脫父親的嘮叨而慶幸;父親到學校探望時,“我”對父親的嘮叨的厭惡之情被推上了頂峰。然后,作者筆鋒一轉,如開閘放水,極力描寫“我”不僅盼父親的到來,更盼父親的嘮叨,當父親再也沒有往日的嘮叨時,“我”還想多聽聽他的嘮叨。因為“我”終于感悟到父親的嘮叨,其實是“深情的傾訴”與“愛心的凝聚”。這樣在濃墨重彩蓄勢的基礎上,陡然逆轉,造成感情上的大轉變,既深化了主題,又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很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三、安排巧合
安排巧合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來結構故事情節的方法。這樣可以把本來互不關聯的人物、事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集中而強烈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深化文章的主題,增強其故事性、戲劇性,使文章波瀾迭起,奇事巧合,使讀者在驚訝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如《德軍剩下來的東西》一文中讓兩個曾經的戀人在大街上以另一種方式巧遇,從而讓人思考侵略者剩下的是些什么東西。
四、巧設誤會
巧設誤會,這種構思方法是讓作品中的人物一方對另一方造成誤會或雙方互相誤會,從而引發矛盾,造成事件情節的發生與發展,使人物情感的波瀾層層遞進。如《四支圓珠筆》一文中的“我”與兩個男同學、一個女同學是好朋友,大家總在一起寫作業,可筆總是愛壞,而“我”正好與一位筆店老板很熟,就提議每人出一點錢,由“我”到店老板那兒買四支圓珠筆。可奇怪的是,那三位同學的圓珠筆一寫就壞,唯獨“我”的筆怎么寫也不壞。于是那三位同學認為“我”拿他們的錢給自己買了支好筆而給他們買的是水貨,朋友之間感情的距離因此而拉開了。“我”此時非常痛恨這支不壞的筆,想辦法把它弄壞了,朋友間的感情又融洽起來,最后這“謎底”又被朋友們揭開,他們的感情又深了一層。
需要注意的是,寫出事件的波瀾的方法并不只有以上幾種方法,還有懸念法等,而且一篇文章也往往不只用到一種方法,而是綜合運用幾種方法。
學以致用:
1.下面的文字運用了抑揚相生法來敘事,閱讀后思考主要刻畫的人物是誰,目的何在?因何而“抑”?表達效果如何?
進了臥室,床上凌亂地堆著被子。我把自己重重地扔到床上,突然又像彈簧一樣跳起來,灼熱刺痛了我的背,濃烈的香辣味兒鉆進鼻子。天哪!被子里藏著一個快餐杯,里面盛著方便面,黏稠的湯汁傾倒在床上,床單、被子和我剛買的裙子瞬間就慘不忍睹了。方便面怎么可以放在被子里?不用說也知道是兒子干的好事!
我的怒火“噌”地從心底升起來,順手抄起個羽毛球拍就沖進書房,不問青紅皂白先打了他幾下,然后又開始“口伐”。盛怒之下的我不給兒子任何分辯的機會,等我把怒氣發泄完了,坐到椅子上喘氣的時候,兒子怯生生地看著我,說:“媽媽,今天是您的生日呢!那是我給您泡的長壽面,怕涼了才藏在被子里的!”我愣住了,一股暖流油然而生,更為自己剛才的粗暴羞愧,擁著才7歲的兒子,我的淚流下來……
答:
2.自擬題目或從下邊的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敘事要有波瀾。
①邂逅②出乎意料的事③一件 事讓我
范文導航:
竹葉舟
□[日本]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擺在蜀葵旁邊,摘了幾片梅樹下的小竹葉,做了幾只竹葉舟,讓它們在水桶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這孩子是秋子未婚夫最小的弟弟。小男孩把小手伸進水桶里,攪和了一通,說:“姐姐,船開戰了。”
戰爭已經結束了。然而,未婚夫卻沒有回來。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孩子一邊叫嚷一邊越來越使勁地攪起水來。水沫飛濺在他的臉上。
“瞧你,這不行啊。你臉上凈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說。
可是小男孩卻說:“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對,對,咱們到后面的河邊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會快些。”
小男孩拿起竹葉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樹下,將水桶放回廚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腳石上,將一只只竹葉舟放走,高興得拍起手來。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見最前頭的竹葉舟,他順著河水下游跑去了。
秋子趕忙將剩下的竹葉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趕那孩子。
她突然意識到自己行走時使勁將左腳跟著地。
秋子患過小兒麻痹癥,左腳跟夠不著地,左腿小而松軟,左腳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繩和遠足。她本來打算獨自一人,靜靜地度過一生,后來卻意外地訂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的心靈去彌補肉體上的缺陷,可她從來也沒有這樣認真地將左腳跟著地練習走路。左腳趾總不容易掛住木履帶。不過,秋子還是繼續刻苦練習。然后,戰敗后她完全停止這種練習了。留在腳上的那道被木履帶磨破的傷痕,好像是嚴重凍傷的痕跡。
小男孩是未婚夫的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決心用左腳跟著地走路。她已經好久不這樣做了。
河床狹窄,雜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葉舟掛住了。
小男孩在10多米遠的前方停下腳步,他似乎沒有發現秋子走近他的身旁,只顧目送著順流而下的竹葉舟。他看不見秋子走路的樣子。
小男孩的脖頸深凹處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來。
小男孩的母親走過來,向秋子道過謝,催促孩子回家。
“再見。”小孩爽快地說。
秋子思忖:她母親可能是來談她兒子戰死的消息,或是解除婚約的事吧。愿意同一個跛姑娘結婚,大概也是戰爭期間的一種感傷的表現吧。
秋子沒有進屋,她去看了看鄰居新蓋的房子。那是這一帶所沒有的大房子,過往行人也總要駐足觀望一番。戰爭期間,工程停了下來,放置木材的場地周圍長滿了高高的雜草。近來工程突然加快進度。門前還栽了兩棵有點怪異的松樹。
秋子覺得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且顯得很簡陋。窗戶卻很多,客廳四周都是窗戶。街坊鄰里都在背地里議論:這房子會有什么人搬進來住呢?然而,誰也弄不清楚。
(選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刪改)
技法借鑒
文中“戰爭已經結束了。然而,未婚夫卻沒有回來”一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說明文中所寫事情發生在戰爭結束以后這一特定的背景之下;同時設置懸念,引發讀者思考:戰爭已經結束,未婚夫為什么還沒回來?同時也暗示了秋子未來命運的未知。本文以竹葉舟展開故事情節:把竹葉舟放在水桶里玩,把竹葉舟放在河面上玩,最后竹葉舟被水草掛住。竹葉舟暗示了主人公的命運,凸顯了文章主題。
學生走筆:
因禍得福
□翟乃文
當他聽到電話對面那句大吼時,腦海瞬間一片空白。
“王嬸兒,您、您說什么……”
“我說你媽出事兒啦!”
“我媽?我媽她——”
“你這孩子怎么還這么不緊不慢的,你媽給送到醫院了,你還不快來!”
“王嬸兒,我——”
“手頭有什么事兒都先放下,現在躺在醫院里的可是你媽!你也別嫌我說話難聽,你現在不急不慌的,萬一出了什么事,后悔可就晚啦!唉,現在的年輕人……”
說完,王嬸兒掛了電話。他連忙駕車直奔醫院。
在路上,他思緒飛轉,母親雖然年逾花甲,但是身體一直硬朗,為人也謹慎小心,怎么會突然就出了事呢?
到了醫院,他急匆匆地趕到手術室外,一把拉住一個人,問道:“里面怎么樣?”
那人轉過頭來,原來是王嬸兒!王嬸兒一見是他,趕忙將他拉到角落處,壓低聲音說:“情況不太好,醫生進去半天了,啥動靜都沒有。”
他一聽非常著急,忙問:“王嬸兒,我媽怎么會出事了呢?”
王嬸兒一聽,趕緊解釋:“今天我們幾個老姐妹一起嘮嗑,后來你媽說要回家一趟。到了門口不知怎地就絆了一跤,我們正要過去扶她時,她已經自己站起來了,這時我們才看見,她手里的那根毛衣針,插到胸口里嘍!哎呦,那個嚇人……”說到這兒,王嬸兒滿臉的欷歔,頓了頓,又嚴肅地對他說,“孩子啊,你要有心理準備,我看這事兒……”王嬸兒搖了搖頭,不說話了。
他聽了這話,手心、額頭直冒冷汗,眼前也是一陣發黑。他木然地坐著,短短幾分鐘時間,他仿佛想了很多,又好似什么都沒想。
又不知過了多久,醫生從手術室里走出來,面色凝重地問道:“誰是病人家屬?”
“我!我!”他一看這架勢,心更是突突一陣亂跳,忙向醫生迎過去,眼珠突出,嘴唇顫抖著問:“我媽?”
醫生皺著眉頭說:“你媽沒事,傷口不深,出血也不多,但我們在附近發現了惡性腫瘤,需要切除,幸虧發現得早,不然擴散了就麻煩了。我們現在需要病人家屬簽字,才能做手術。”說完扭頭就回了手術室。
聽到醫生的話,他簡直就要暈過去了。后面拿著單子等待簽字的小護士,見他一臉呆滯,不耐煩地催促道:“你趕快簽字,老人急需手術,不然拖下去出了事,我們醫院可不負責。”
簽完字,他還如在夢中。半晌,才在“老太太出來了”的驚呼聲中緩過神來,而后快步跟上病車。
他坐在病床邊削著蘋果,心有余悸地對床上的老人說:“媽,您這次可嚇死人了。”
聽到這話,老太太斜了他一眼,不耐煩地說:“這不是沒事兒了嗎?”
他被斜得縮了縮腦袋,只得訥訥應是。
“不過,”老太太忽然嘿嘿笑道:“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我要是不出這檔子事,也發現不了自己的病,以后還少不了折騰呢。”
他聽后也是一笑。
“您沒事就好……”
相似對比
相似度:百分之七十五。
本文寫得可謂一波三折,匠心獨運。他接王嬸兒電話,這是一波;醫院手術室外王嬸對他所說的話,這是二波;醫生、護士讓他簽字,這是三波;結尾老太太的答話,這是四波。老太太的病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作者早就知道答案,但偏要等到讀者的興致被高高拎起后,才一下子亮出底牌。文中懸念的設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