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端午節
□振 鵬
“明天不準停工。”
這是端午節的前一天。在下午將要放工的時候,C廠一間機器隆隆的屋子外面,莊嚴的寫字間的對面墻上——叫工人抬頭發抖的布告處,張貼了這樣一張新的布告。
拿著血汗去兌換工銀的工人,經過了長時間勞作之后,面色都呈現著銀灰如死的慘容,凝滯無光的雙目更是冷澀不堪。在他們疲乏不支的軀體上,一個個都被棉花灰裹著,遠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飛絮的花衣。悲鳴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這些流血冒汗的動物(在他們的生活狀況上著想,根本就不能說是“人”)都陸續從花絮飛舞、濁氣彌漫的車間(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沒精打采、很狼狽地走出。出了車間,在他們眼簾前首先呈現的,就是廠主方才新貼的赫赫布告,在“不準停工”的字樣面前,放工的伴侶們都不知不覺地呆立著,一些教育權在先天就被褫奪了的工人,張望了一回不覺就一致發出了“又是什么”的疑問,少數略微認得幾個字的看后,即垂頭喪氣地發出了微微的嘆息,從幽怨不平的嘆息聲中,可以聽出“明天——不準停——工”的斷句。一切看親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計劃,都在這“明天——不準停——工”的斷續聲中化為輕煙——縹緲了而不可觸摸了。
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現在心坎里都起了異樣的感觸。他們失望而又沉默地經過管門的挨次嚴厲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簡陋,且不經風雨的貧民窟里去了。
“隆……隆……”常動不息的機器,仍舊不斷地旋轉著。
“嗚——”早晨第一次的汽笛響了,提了飯籃,拿了衣包,一個個工人依然照例陸續走進那數千勞動者的總壓榨機關內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舊飛舞著,濁氣依舊蒸發著,機器依舊轉動著……這正是“不準停工”的“明天”——舊歷端午節。
又是汽笛一聲,上午十二時放工的信號悲鳴了。
車間里的機器不停地轉動,花絮不停地飛舞,工人們各自在車輪轉動花絮飛舞中,拿了飯籃,在機器旁的氣管中吸取那黃色的帶有強性銹質的蒸汽水,將飯泡熱,用他們的午餐。花絮不時地落入碗內,隨之就進了他們的口腔;紗頭不時地斷脫;飯碗便時常離開手而去從事工作。——這是每日的經常情形。不過在今天,各車間里都似乎是處在一種異樣的哀怨、悲憤、沉悶、凄慘……的情景中來。
沉默著……只有機器轉動聲……
一張數字較多的公告,又出現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張小毛、李定國、胡小妹、余國香、朱長富、衛炳生、劉阿桂、張翠芝等九人,不服從命令,擅自停工,著即開除,以警將來,此布。”
第三次汽笛鳴咽了,工人們機械似的又走出車間,擁擠到黑牌子旁邊張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張小毛……開除了”“開除了九個”的低微嘆息聲,在死的沉默中顫動著……
一切依然繼續著——飛絮的白花,出門時嚴密的搜索,疲乏軀體的掙扎。
(選自《中國青年》1926年6月,有刪改)
1.關于“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說法,請找出兩三處,試分析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捕捉信息的能力,做這類試題,一般要準確地快速地從原文中找到關鍵信息,然后再結合結合具體的語境,結合原文的背景去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1)“叫工人抬頭發抖的布告處”“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2)從這些語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經常給人帶來壞消息,不是無報酬的加班,就是開除工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布告”可以看做是貪婪殘酷的資本家的象征。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中心。
解析:本題最主要考查的是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做這樣的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抓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總能或顯或隱地傳達出文章的主題。(2)通過結構分析歸納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達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3)抓住文章的開頭、結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一般都是抒情、議論句。(4)從時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時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
參考答案:本文描繪了舊中國紡織工人凄涼慘淡的情景,他們從早到晚站在機器面前流血流汗,吃的是落滿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熱的飯,大字不識,受教育的權利先天就被褫奪,出廠時還要被當做賊似的搜身,作者憤怒地控訴和聲討了資本家吃人的罪惡。
【閱讀指導】
報告文學,是一種以文學手法及時反映和評論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聞文體,具有新聞性、文學性、政論性的特征。
在閱讀報告文學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解題技巧。
解題技巧一:抓標題。報告文學的標題常常會采用一些修辭手法,所以命題者常常會就標題來提問。我們要想準確作答,必須要重視標題。
解題技巧二:抓結構。報告文學,大多在結構的安排上非常巧妙。一般來講,報告文學的結構模式有總分總、倒敘、插敘、順敘、縱斷面、橫斷面,“以線穿珠”式以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的高度集中等。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去回答關于結構方面的提問。
解題技巧三:抓議論點題。在小說等文學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議論,而報告文學卻恰恰最需要作者點題式的精彩議論,這些議論往往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
解題技巧四:抓表現手法。報告文學常用的表現手法有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先抑后揚、前后呼應、想象、聯想、象征、對比、類比、烘托(襯托)、渲染等。這些手法一般有如下作用:表達作者觀點態度,抒發思想感情;豐富思想內涵,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中心思想;保持文章結構完整。
解題技巧五:抓字詞句。命題者非常喜歡就報告文學的關鍵字詞句命題,所以我們應該善于抓住其關鍵的有意蘊的字詞句去分析答題。解答字詞句的題目時,不能孤立地去看,一定要把它放置于全文或前后文的語境中去理解,這是解題的關鍵。
解題技巧六:抓人物刻畫和主旨概括。報告文學通常會就其人物刻畫和概括文章主旨方面進行考查。回答人物刻畫的題目,要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要抓住細節描寫;概括主旨的題目,我們可以使用“通過寫……表現了……”這種句式來組織答案。
【閱讀思考】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
經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日軍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總計在南京屠殺34萬人。對戰犯的審訊是時隔8年后舉行的。連外國觀察家也認為,上述數字是比較保守的統計。還有許多法庭難以查證的事實,成千上萬的人被槍殺后又澆上汽油焚尸,骨灰殘骸被江水沖得無影無蹤;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秘密活埋地點……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慘遭日寇殺害,恐怕很難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統計。
二
半個世紀過去了,浩浩長江依然奔騰向前,無止無息。
在我兩下江南的采訪調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筆時,我悲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戰栗。限于篇幅,我的敘述難以表達歷史災難之萬一;而當年日本法西斯那難以計數的令人發指的獸行,又絕非筆墨所能形容!半個世紀過去了,美麗壯闊的南京城已難尋覓舊時容顏,可先輩們痛苦的哀號將永遠在我靈魂深處回蕩。在紀念抗日戰爭50周年前夕撰寫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國,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為80年代的青年軍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們的鋼鐵長城和火熱的胸膛前面,絕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作為歷史的回顧,我們不能只有四大發明、古國文化、開元盛世、絲路花雨,也應該有南京大屠殺。我不想也沒必要發更多的議論,我只希望像我一樣年輕的戰友、年輕的同胞,記住這慘絕人寰的災難,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么走。
(選自《南京大屠殺》,有刪改)
1.第一部分列舉數字有什么作用?
答:
2.第二部分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3.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分別是什么?
答:
4.本文最后一句話“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么走”,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目前的學習任務,聯系自己的人生目標,請你說一說準備“怎么走”“今后的路”。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月×日(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邊區行)
……看上去,這兒的一切都是悲哀、匱乏的。造成這一切不幸的最大因素還是交通。從這里到縣城的噩夢般的路況,決定了任何東西運進來的費用可能都要超過實際價值本身——今天碰到的事例可以作為活生生的證明:小學在前兩天要運幾張不值錢的破桌子以及一臺破電視,從縣城找了一輛卡車,談好的運費是令人咋舌的1600塊。這還沒有完!車走到半路,下起了雨雪,司機在極度的陷車恐懼中堅持不向前走了。他拿了1000塊,把東西和隨行的老師扔在半路拍屁股走人。在冰天雪地里熬了兩天兩夜,那個老師郁悶得快要仰天長哭了,今天總算幸運地被我們車隊半途撿到,拉回了學校。
財政狀況的窘迫,使學校沒有足夠的校舍,也沒有足夠的生火的牛糞或者被褥來保證學生的溫暖,以至于經常被迫提前結束學期。那些貧困的父母們,卻巴不得學校永遠不放假,這樣孩子永遠免費地待在學校,有吃有穿,不給家庭造成任何負擔。不過學校的食物供應仍然是不足的。沒有蔬菜,而且學生每十天要吃掉一頭牛,這大大超出當地牧場生養的速度,所以孩子還是要經常餓肚子。最令人絕望的是,恐怕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什么東西,因為從縣城運任何東西的代價和時間都是嚇人的。
學校一直缺乏夢想中的一臺油印機,或者打印機,這樣他們就不必手工抄寫所有的東西了。事實上,他們什么教學工具都缺乏,地圖都沒有,孩子也不知道中國究竟有多大。學生的狀況當然更凄慘,很多保暖的衣服都依賴于捐助,而捐助的數目,遠不足以使他們在最漫長的寒冷冬季里保持足夠的溫度,因為這里從現在到明年5月底都一直寒風呼嘯!
發放完物資救助,大群孩子們潮水般地涌來,帶著歡笑讓人給他們拍照。我們經過才措小朋友的家里,看到她的小妹妹美麗微笑的臉,像是個純潔的天使。與此形成殘酷的反差的是,她的哥哥,家里唯一可以指望的勞動力,由于腦膜炎躺在床上已近兩年,沒有任何錢可以治病,等待的是必然來臨的痛苦的死亡。他尖尖的腦袋,枯萎的頭發,沒有任何氣息的軀干使我握著照相機的手顫抖起來。
生活啊,殘酷的生活。生固然沉重,死卻更加的不易。唯一的希望是,他的美麗的妹妹在我們的資助下至少可以在學校里享受同齡人的歡笑,或許還有那一點菲薄但重要的土豆湯。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全部,除此之外唯有乞求上帝,撫慰千萬個類似的掙扎著的靈魂。
(選自《貧之殤》)
1.本文寫德欽縣邊區的貧困,重點通過什么素材來展現的?
答:
2.請結合文章內容推斷,“我們車隊”是做什么的?
答:
3.文章是怎樣由學校寫到才措的哥哥身上的?寫這個孩子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答:
4.文中有多處議論抒情的句子,試選出一例并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