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問:經濟學能幫助我發財嗎?答案令人失望:經濟學不能直接幫助人們發財,但它能幫助人們改變看世界的眼光。
很多人嘲笑經濟學對各種經濟現象的解釋,他們常常說,“有常識就夠了”,他們不明白,沒有好的理論,很多東西你根本就看不見。
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問世之前,人們天天受到各種物體的吸引,但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一點。就連牛頓自己,在發現他的理論之前也不知道這一點,是理論在決定你能“看見”什么。
舉例來說,關于明清時期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歷史學界就有過兩個有意思的研究。
一個是美籍學者黃宗智的研究。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書中,黃宗智認為,在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一帶人口增長太快,雖然農業總產出有所增長,但勞動力邊際報酬持續遞減和農民勞均收入停滯甚至下降。他把這種現象套用了外國學者的一個名詞:過密化(又稱內卷化)。他認為,農業的商品化生產不但沒有打破過密化,反倒加劇了過密化。這個“過密化”學說影響了學界很多人。
另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高王凌的研究,他在《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這本書中闡明,隨著人口的增加,清代的統治者,如康熙,早就注意到了人口的壓力,但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依靠發展經濟來解決人口問題,而不是抑制人口增長。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比如,以前的民謠“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中國的糧食主產區由長江三角洲移到了湖南、湖北一帶,而長江三角洲則變成了輕工業區。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人口不但不是負擔,反倒是產業大調整的助力。
作為高端學府的學者,他們能夠接觸到的史料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所信奉的經濟理論不同,他們看到了不同的“事實”。相信“人口是負擔”的黃宗智,居然連由“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謠變遷都能忽略,而認為農業商品化未能改變長江三角洲的產業格局、未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梢?,就算事實擺在你面前,但如果你相信的是錯誤的理論,你也未必能看得見。
人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但不同的理論讓人們看到不同的“事實”。比如發改委對洋奶粉發起壟斷調查并罰款,有人看到了洋奶粉的“壟斷”,他們就選擇支持發改委,但另外一些人則看到,是消費者的投票決定了洋奶粉的價格,他們就反對發改委。又比如限購,有人看到炒房的人減少了,但另外一些人看到的是房子供應下降、房租上升……
好的經濟學,它不能直接幫助你發財,它只能給你帶來認清世界的快感,但是,它能增加你發財的概率。比如,如果贊同產權保護、反對政府干預的觀念占據上風,那么,每個人發財的概率都會增加,你自然也是受益者。
最近,一個企業家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次銀行錢荒,呼吁央行救市的人很少,呼吁不要放松貨幣的人很多,這和2008年危機時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是事實讓人們認識到政府救市的危害,還是張維迎等學者對凱恩斯主義的批駁讓人們的觀念改變了?我的看法是:人們在觀念上雖然還沒有完全認清救市的危害,但張維迎等學者自2008年以來的持續呼吁,對人們的觀念也的確有重大的影響。雖然觀念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努力去推動它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