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人的財富焦慮終于在一場不期而至的“錢荒”后集中爆發。在品嘗了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國人對于財富的追求已經不限于存進銀行吃利息那般保守。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各類投資理財品種層出不窮,但在吸引投資者的高額收益背后,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真正的投資風險。
“錢荒”背后的故事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不僅是GDP的增長,還有隨之而來的財富焦慮癥。通脹使得物價和房價居高不下,廣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卻增長緩慢。在高通脹的背景下,一邊是少數利用金融杠桿工具和財富投資獲利的高收益階層,另一邊則是大部分依靠工資過日子的工薪階層。伴隨財富差距擴大,財富焦慮由此誕生。
為了彌補財富的差距,同時也讓自己的財富不至于縮水,全民投資理財已經成為常態。從最早的股票、基金到銀行理財產品、券商集合理財和信托,甚至包括黃金、珠寶等另類投資品種,只要能實現財富增值,就可以吸引投資者蜂擁而至。
其實,任何金融戲劇都擺脫不了由擔憂到恐慌、由恐慌到絕望、最后絕處逢生的“修復”所構成的三幕大戲。此前股市的連續下跌和城投債危機便已經引人擔憂,伴隨著房地產信托集中兌付危機和鄂爾多斯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讓這種擔憂演變為恐慌,而此次“錢荒”更是推波助瀾。
作為財富管理行業的中樞機構,過去幾年商業銀行一直扮演著“財富過熱”的幕后推手。當世界仍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陣痛期”時,中國的商業銀行卻利用存貸利差和杠桿化運作快速推出各種高收益產品。
在商業銀行頭寸緊張時,總能輕易地從央行拆借到資金,久而久之,其對流動性結構不再重視,“借短貸長”成為了普遍現象,期限結構錯配甚至是故意錯配成為常態。在流動性寬松的情況下,這一模式為商行帶來了巨大利潤。好比是借錢炒股,在股市上漲時總是翻倍掙錢,一旦股市下跌,虧損的幅度也將會成倍增加。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的背后,其實是商業銀行高杠桿化運作和借短貸長。當央行拒絕“供血”并發出警告時,商業銀行短時間的傷害可想而知。
諾亞財富首席研發官連凱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市場最大的風險可能是部分資金池業務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甚至是信用違約風險。個別機構的資金池業務期限錯配,在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可能面臨信用違約。
一方面,在投資者預期流動性趨緊的情況下,募集新資金用于兌付到期資金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依靠銀行間拆借獲得流動性資金也變得困難,并且成本上升。在這種環境下,那些能夠經受市場考驗、最終帶來收益的品種將會是我們度過這段財富焦慮時期的首選。
熟悉又陌生的理財產品
各類理財產品,我們往往知道的是其收益率多少,但對于其真正投資標的、隱含價值卻知之甚少。在此次“錢荒”后,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投資產品將會發生不同變化。
股票市場在底部震蕩中不斷消磨著投資者的信心,2009~2011年的新股頻發使得股市內的資金開始分散,通過PE“突擊入股”和大股東套現等方式,二級市場里的資金迅速被抽干,散戶的資金被利益階層通過各種方式套取至一級市場,資金的外流導致了當下股市的“悲劇”。
除資金之外,宏觀經濟的調整使得以銀行、石油、地產、汽車和家電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遭遇尷尬,其中一些市值較大公司的市盈率已經跌至4~8倍,到了跌無可跌的水平。當下市場中,被套的資金難以主動砍倉出局,從投資者心態來看,“割肉”并不容易,大部分人仍會等到被迫平倉。因此,調整結構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A股的流動性風險不會馬上消失。
經濟下滑時,以債券為主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往往更容易受到投資者青睞,但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債券市場也面臨尷尬的問題:經濟下滑使得企業發債需求更旺盛,債券產品的收益率會有所提高,與此同時,由于經濟處于弱復蘇,企業面臨去產能和去杠桿的艱巨任務,其信用風險水平并未改善,違約風險大大提高。
除企業債券之外,部分城投債同樣隱含著政府信用違約的風險。6月末“錢荒”剛過,大公國際評級公司就公開宣布取消10赤峰債的外部評級,資本市場一片嘩然。 7月初,又有兩只城投債被宣布下調外部評級,城投債未來的風險不言而喻。
這些機會你應該看到
股票:
處于底部的股市仍然不乏亮點,小盤股的活躍表現仍然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在政策紅利影響下,創業板中諸如TMT、文化產業類的成長股依然具有投資空間。這類公司在經濟轉型中受到影響很小,且大多為輕資產公司,受利率波動影響較小。未來隨著經濟轉型所產生的政策紅利,小盤成長股依然具有不錯的機會。
在前段時間回調時,周期類股票估值已經跌入底部,而這正是聰明的投資者所希望看到的價值洼地,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依然離不開周期性行業。當然,前提是這些行業已經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好的一面是,在陸續公布的中報中,周期性行業的盈利狀況已經有所改善,挖掘這類股票的價值洼地也許是不錯選擇。
債券:
在去年的收益高增長后,債券市場進入了一個不溫不火的局面,與債券投資相關的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都不得不調整其投資標的。這種調整未必不是好事,去年債券產品頻發,很多產品追求高杠桿化。在政府一系列的債市調控后,債券市場趨于更加穩定。
流動性趨緊使得一些高收益者或將面臨風險,但同時高等級的信用債將會是市場偏愛的對象。在各種理財產品收益均有所下滑時,高等級的信用債依然能保持不錯的收益率,同時投資者們可以更多關注中長期的高等級信用債。
銀行理財業務:
這里我們指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和與銀行相關的信托化產品。隨著流動性收緊,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將被迫壓縮“短融(同業存放、拆入資金、賣出回購金融資產)長投(信托等非標理財產品)”等業務。當然,這對于投資者來說并非不是好事,壓縮過程中一些此前杠桿過高的理財產品將被擠出泡沫,那些資金鏈相對安全的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將會在市場中顯露穩健的優勢,投資者可以更多關注這類銀行的理財產品。
類信托業務直接受到銀行的資金池影響。盡管此前房地產信托曾爆發兌付危機,但在風險釋放過后,伴隨著流動性趨緊,好的信托化產品將更為搶手。那些資質更好并且抵押物合理的信托化產品將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