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交出了一份堪稱漂亮的成績單,超過千只的產品實現了正收益;但受到錢荒沖擊,上市公司中報業績面臨縮水,全面放開牌照后的基金業面臨著狼來了的慘烈競爭。
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坦言,在財富管理行業全放開的時代,過去物以稀為貴的基金牌照變得稀松平常,基金公司如今較為明顯的優勢僅剩下能以較低的代價和成本來融資了,但融來的錢投在哪里安全呢?
基金投資的安全海域某種程度上正發生著漂移,傳統以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為主的固定收益型產品正轉向紛繁復雜的創新型產品。余額理財、定期支付、浮動費率,“新概念”正成為基金投資的新藍海,看上去很美。
各種“寶”來襲
余額寶、活期寶、現金寶,當基金突然聯姻各種“寶”時,誰是真寶呢?
一直致力于在電商領域有所作為的天弘基金今年找到了一個好“親家”——支付寶,于是推出了業內首只互聯網基金——天弘增利寶。統計表明,截至6月30日24點,天弘增利寶基金客戶數達251.56萬戶,累計申購金額達66.01 億元,累計申購筆數286.91萬筆,累計消費金額(主要指用增利寶份額進行購物支付)12.04億元。這一基金走紅的背后緣于支付寶所推出的余額寶業務。
究其原理,簡單來說,銀行賬戶上活期存款的利息只有0.35%,但是支付寶賬戶里的錢利息是零,因為金融監管政策不允許支付寶給賬戶上的錢發利息。于是,支付寶就推出了基于支付寶賬戶的“余額寶”功能。支付寶賬戶上的錢可以隨時消費和轉賬,但沒有利息。可一旦把錢從支付寶賬戶轉到“余額寶”,支付寶公司就自動把錢買成名為“天弘增利寶貨幣”的貨幣基金,“余額寶”里的錢就可以得到貨幣基金的收益,同時支付寶還允許直接用“余額寶”里的錢進行消費。(詳見圖表1)
除余額寶外,當前市面上還有活期寶、現金寶、騰訊財付通等幾乎大同小異的產品,基本都是用來購買貨幣基金,產品的投資方向主要是購買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債、同業存款等,投資品種安全系數較高。各種寶走紅的背后,反映的實際是它們瞄準了長期的基金投資盲區——余額理財。
定期支付,定時領“工資”
定期支付型基金的推出增加了普通投資者的安全意識,過去由于基金每年的凈值波動起伏較大和基金分紅無法預期且觸發條件不一等因素共同影響,投資者對于基金投資充滿不安,很多人會及早落袋為安。
定期支付型基金改變了“分紅不靠譜”的基民慣性思維,因為定期支付不同于傳統分紅受諸多條件約束,即使基金的份額凈值暫時低于面值,或者可分配利潤低于現金支付金額,依然會根據基金合同,按約定的現金支付比率計算的現金支付金額,每月以自動贖回份額方式向投資人支付現金。
舉例看,交銀月月豐基金當前的年化支付比率為4%,假設7月1日該基金需要向份額持有人支付0.003元/份,7月1日的份額凈值為1.2元,某投資者持有份額為10萬份。采用定期支付,則自動贖回的份額數為100000×0.003÷1.2=250份,而該投資者獲得的現金支付額為250×1.2=300元,同時支付后該投資者的賬戶資產=份額數×份額凈值=(100000-250)×1.2=99750×1.2=119700元。
有趣的是,首批上市的定期支付型基金基本為低風險的債券類基金。從年化的收益率上看,工銀月月薪規定的是6%,交銀月月豐則規定的是4%,博時月月薪基金則是對基金當期折算新增份額進行支付,無固定比例。
浮動費率,基金業的“股權激勵”
此外,浮動費率型基金近期也呈現井噴之勢,由于直接掛鉤基金公司的效益,與此前的發起式基金一樣,基民們對其信任度倍增。
究其原因,打破基金產品的固定費率制除了能夠將基金公司的一部分“奶酪”分給基民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費的收入與基金的業績相掛鉤,有助于激勵基金管理人以主人翁的角色更加審慎和負責地管理基金,將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資人的利益進行捆綁。
以諾安穩固收益為例,基金所設定的業績基準為3%,業績基準適用于基金的第一個封閉期,其他封閉期的業績基準由管理人和托管人協商一致后在開放期另行公布;封閉運作一年后,基金管理人將以封閉期基金凈值增長率為基礎分檔收取管理費。
在分檔模式下,基金管理人將封閉期基金凈值增長率由低到高劃分為四檔,并設定不同等級的管理費率。封閉期基金凈值增長率越大的檔,管理費率越高。管理費在管理費計提日計提,并將對應四檔管理費計提日基金份額凈值。同時,管理費的提取將保證高檔數的管理費計提日基金份額凈值不低于低檔數的管理費計提日基金份額凈值。(詳見圖表2)
當然,不同基金之間的表述差異也很大,中歐成長優選回報成為首只獲批的權益類型的浮動費率基金,其是以“三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作為業績比較基準,在基金成立后的前三年內,管理費率仍按固定費率收取;基金成立滿三年后,每個季度定期先回溯過去三年的累計凈值增長率,然后再回溯過去三年中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兩相比較,如果基金業績超過后者實行上浮管理費,業績落后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