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外逃已經體現出了全球資金流向的變化——向來擁有高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已經不再對資本有吸引力,資本爭先逃往率先開始復蘇的發達國家避險。
美元:安全第一、收益第二
盡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關于美國何時退出寬松政策的幾次公開演講令市場劇烈震蕩,但有一件事基本可以確定——美國經濟的復蘇將會持續下去。數據顯示,美國失業率從2009年10月觸及10.2%之后便一直平穩下降至2013年6月的7.6%,美聯儲預測這一數據在2014年中將降至7%。
伯南克最新的講話為美聯儲的后續舉動留下了很多余地,比如“失業率降至6.5%以下也會把利率維持在低位。”但熟悉美聯儲的人不難猜出背后想要表達的含義,那就是想要告訴市場不會停止對經濟復蘇的刺激,因為很多投資者擔心一旦寬松政策結束,其將嚴重制約美國經濟的復蘇。
某種程度上,這和當初推出QE3時的邏輯基本一致。因為給市場提供多少流動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振市場的信心。人們對經濟復蘇的預期越強,實現起來也就越容易。所以盡管寬松政策仍在持續,但美元沒有繼續貶值。
美元長期走強符合這一邏輯,經濟復蘇意味著投資回報率提高,美元資產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減少QE和未來加息的預期更能促使美元升值,那么投資者要不要選擇美元資產呢?
事實上,坊間對于“換美元”的爭論持續多年,之前美元始終處在長期貶值的階段,同時人民幣也在不停升值,看空人民幣被證明是錯誤的判斷;并且海外投資的回報要同時考慮資本收益和匯率,單純賭匯率的投資方式不被市場認可。
然而現在美元的長期趨勢已經開始轉變,事實上美元指數在2011年上半年探底之后便開始企穩回升。對人民幣來說,繼續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將迫使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更快上升,不僅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還會加重國內的緊縮,并最終傳導到股市。因此,即使不考慮匯率問題,僅從安全角度出發,利用美元規避短期風險的意義也變得越來越大。
美股:長期看好,回調加倉
當然,投資美元資產的方式絕不僅有現金一種,但投資者是要有選擇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對于外國人來說,投資于美國最大的風險以及最大的挑戰,就是對當地法律不熟悉,更別說美國各個州的法律還不一樣。“可能一個看起來很好的東西卻未必能賺錢,比如有關房產的法律和稅費就與國內完全不同。在現在看起來應該是賺錢的操作,受制于法律和稅費的約束,最終卻未必能夠賺到錢。所以除非你對美國很熟悉,否則最好投資于比較簡單清楚的資產,比如股票、房地產信托基金等。”
道瓊斯指數從2009年觸底6440點之后就從沒讓市場失望過,盡管美股泡沫論不絕于耳,但新高卻不斷被刷新。截至2013年7月18日,道指已漲至15589點。
魯政委還認為,美股仍然有上漲的空間,并且具備走出一段波瀾壯闊大牛市的所有要素。“首先是‘水’,美股擁有充裕的流動性。美聯儲對退出寬松政策是非常謹慎的,在見到強勁復蘇之前絕不動手,反倒有可能推遲退出,同時經濟加速帶來的流動性會保持住,這對股市來說是福音;再者是‘面’,目前美國公司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創出歷史的新高,甚至可能足夠償還未來5年內到期的負債,財報很健康;此外,美股擁有真正能夠讓市場達到巔峰的‘故事’,美國的頁巖油、頁巖氣開采直接使美國的能源價格下降一半,美國管道氣成本是歐洲的二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這使得美國的制造業非常有競爭力。”
另外,在失業率仍為7.5%以上時,美國加快對外國人才發勞工簽證,表明失業人口主要是傳統行業的技術工人,而新興高科技產業恢復過快使得本國工人不夠用,所以只能從國外招工。美國正開始多領域技術的大整合,經濟高科技與傳統制造業比翼齊飛局面恐怕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