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3·27”事件叫停18年之久的國債期貨將于不久后回歸資本市場。此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國債期貨已獲國務院批準,證監會已批準中金所開展國債期貨交易,預計9月底可以完成掛牌準備工作。
如何用國債期貨賺錢
國債期貨顧名思義就是將國債以期貨的形式進行交易,其中交易標的是國債,但交易本身以期貨形式進行,并不涉及國債所有權的轉移,只是轉移了這種所有權的價格變化和風險變化。
簡單來說,國債期貨的推出是一種利率市場化的表現,它可以滿足投資者規避利率風險的需求。和所有期貨交易一樣,國債期貨的交易也是實行保證金制度,它是一種杠桿化的交易。
根據交易目的不同,國債期貨可以有不同的交易策略,當然其中風險和收益也會出現不同變化。目前主要有投機、套利和套期保值三種交易方式。
國泰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裴曉輝介紹,所謂投機,就是利用價格的變動來獲取利潤。在未來,國債期貨的推出意味著國債現貨價格將會因為宏觀經濟、利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價格變化,這種價格變化將會影響到國債期貨價格的變化。
根據預測價格未來走勢的不同,多頭投機和空頭投機將會成為未來市場中的兩種交易模式。在具體操作方式上,多頭投機就是預計未來價格上漲,建立多頭倉位,持券待漲,等到國債價格真的上漲后再平倉獲利;空頭投機則預計價格下跌,建立空頭倉位,等價格下跌后再平倉獲利。
套利比較容易理解,即利用不合理的價格關系,通過買入或者賣出低估或者高估的商品,在未來價格變化過程中獲得價差收益。在國外,不同的交割時間、不同的交割期貨價格和不同的交割產品都有可能帶來價差收益(即跨市場、跨期限、跨品種套利)。但由于目前國內國債期貨的指定標的為虛擬的5年期票面利息3%的國債,品種并沒有完全放開,因此這種獲利模式在國內還難以廣泛使用。
套期保值是國債期貨中風險最小的一種交易模式。它是指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類商品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或者通過構建不同的組合來避免未來價格變化帶來損失的交易。
裴曉輝介紹,在進行這種模式操作時,投資者應當鎖定自己可承受的風險。比如,投資者持有國債現貨,當利率上漲,國債價格下跌,此時就可以利用國債期貨做空國債,這樣可以對沖掉國債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在國債到期后還能獲得票面利息收益。反之亦然。
事實上,國債期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獲得收益而是更大程度地降低風險。與以往多頭為主的債券交易相比,當處于牛市時,投資者可以通過趨勢建倉加杠桿方法來獲取更多收益,熊市時可以通過減杠桿來降低風險。此外,由于國債期貨是一種利率市場化的產品,因此交易時間大大節省,也降低了一定時間成本的風險。
18年前國債期貨為何被叫停
早在18年前,中國的國債期貨就已經推出,但因為種種問題而被叫停。對于想要參與國債期貨的投資者來說,了解歷史可以更好地認識這一投資品種。
翻看歷史不難發現,當年國債期貨的推出是為了抑制經濟過熱所帶來的通貨膨脹。由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貨幣政策相對寬松,許多國債品種的價格甚至大大低于面值,國債的現貨交易幾乎無人問津。
為了使老百姓們重燃購買國債的熱情,國家對銀行存款和國債實行了保值貼補,即在原有的利率水平上實行收益貼補。另外政府還實行貼息,在保值貼補之外實行利息補償。這就意味著如果事先知道某一品種的貼補消息進行操作,將獲得巨大收益。
載入歷史的“3·27”國債券正是其中代表。當時,“3·27”現券年利率是9.5%,保值貼補率是13.01%。圍繞著貼息率是否上調,多空雙方展開了一場絞殺。
彼時,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認為貼息率不可能上升,他判斷年利率應當最終維持在8%左右,當時“3·27”的市場價格在147~148元波動,管金生所在的萬國證券聯手遼寧國發成為市場空頭主力,他們將目標價格定在了132元。財政部下屬的中國經濟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中經開)則成為多頭主力。(事后有猜測其可能已經提前獲知上調保值貼息率消息)。
隨后,財政部發布公告稱,“3·27”國債將按148.5元兌付??疹^判斷出現巨大失誤,中經開趁勢大肆買入,將價格推高到151.98元。而萬國證券的盟友遼國發也“臨陣倒戈”轉向多頭,把做空單迅速平倉,并隨即買入做多。這意味著萬國證券將承受60億人民幣的巨額虧損。
出人意料的是,管金生做出了瘋狂的舉措:在收盤前8分鐘內,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做空市場。最終把價位打壓至147.4元。當天多頭全部因此爆倉,由于時間倉促,許多做多的機構甚至沒有來得及反應便被動爆倉。而中經開因此蒙受了40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不過,事后上交所宣布最后8分鐘的交易異常,屬于無效交易。最終價格定在了151.3元。這一決定使得萬國證券最終交易無效,虧損56億元人民幣,管金生隨后辭職并被捕入獄。同年,證監會下發文件,宣布暫停國債期貨。
最好先用仿真交易“練手”
18年后,國債期貨再次推出,許多投資者可能會心存芥蒂,但在裴曉輝看來,這種擔心沒有必要。
當年國債期貨規定的交割品種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當時只有240億元的規模,簡而言之,由于一些國有金融機構并未介入,這樣的單一交割品種和市場規模很容易被大資金所左右。
目前即將推出的國債期貨則是以5年期票面利率3%的虛擬國庫券為標的,1997年開始以后的5年期國庫券都可以作為交割品種,目前規模已接近2萬億,類似于當年的逼空行為不太可能出現。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國債期貨不存在風險,裴曉輝指出,國債期貨是一種零和交易。在部分人獲利的同時,必將有人虧損。當高杠桿造就暴富的同時,也會短時間吞噬大量財富。他的建議是,普通投資者在初期應當利用仿真交易平臺以熟悉這一新的品種。只有確定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宏觀經濟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保證自己在期貨市場中不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