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香煙有提神作用,但對人的身體有危害;藥能治病救人,但是是藥三分毒;手機給人與人的交往提供了方便,但它又為不法分子提供了行騙的機會。由此看來,我們在評價事物時不能片面化,而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全面地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會更準確,更科學。對待事物是這樣,寫文章也是如此。只有用辯證思維去思考,全面地分析問題,文章的觀點才令人信服,說理才入木三分。
技法梳理:
辯證分析是從多個角度、多個因素中全面地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地對問題展開論述,避免把問題說得絕對、片面或武斷,糾正傳統思維上的偏差。辯證分析包括了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廣闊性、深刻性、周密性、科學性、創造性和深刻性等。在寫作中,要注重辯證思維的運用,這樣才能提高論證問題的能力。由于辯證思維相對性較強,因此,我們進行辯證分析時,通常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注重現象與本質
對待任何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要深入發掘事物的本質屬性,要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
二、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
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發展、變化之中。我們發表觀點,論證問題的時候,如果采用靜止不變、孤立、絕對化的觀點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必然違背事理;只有在發展中分析問題,才能把握問題的實質。
如對于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人們用傳統思維分析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往往集中于剖析她的虛榮心,由此上升到對社會制度的批判。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文化的開放、視角的多元化,人們對瑪蒂爾德的評價變得理解和寬容——對她誠信精神的肯定、責任勇氣的贊美和人性的理解,使她的形象變得可愛起來。這一變化,恰恰說明了我們的社會觀念更為理性和辯證,更重視人自身的理想、愿望和訴求。
三、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外界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分析問題時,要看到事物內部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還要注意它和其他有關問題的聯系。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與敗、是與非、功與過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等。
隋煬帝被很多人認為是暴君,他開鑿大運河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和深重災難。可是唐代詩人皮日休卻在《汴河懷古》中冷靜地評價:“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笨陀^地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促進南北經濟發展,后世享用至今。我們還可以由此聯系到秦始皇建萬里長城。這首懷古詩讓我們看到隋、秦亡國的真正原因,不在于開鑿大運河和修建萬里長城本身,而在于國君“水殿龍舟事”的源頭——踐踏民生的“獨夫”之心。
四、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才能全面地認識問題,避免認識的片面性。事物都有兩面性,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闡述“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就是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的,充分體現了全面分析事物的思維方式。
學以致用:
1.南宋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边@句名言蘊涵的哲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系。
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依存。
D.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關鍵問題。
2.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深入,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網絡正在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許多學校都在努力普及電腦,鼓勵學生在信息時代占據有利地位,許多家長給孩子購置電腦,參加各類網絡學習班,讓孩子到網絡上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信息。而另一方面,卻又出現許多學生癡迷上網,接受不良信息,導致一系列問題發生。社會各界輿論紛紛,有人認為中學生在網上可以學到更多知識,支持他們上網,而有人則認為網上不健康的東西太多,不應該讓學生上網;有人不了解網絡,聽之任之。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網絡,使網絡真正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服務呢?請說說你的看法。
答:
3.有一本被譽為“思考致富的巔峰之作,人生勵志的豐碩成果”的暢銷書,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請用辯證思維分析“只要敢想你就行”這一命題。
答:
4.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觀點來分析理解下面的問題。
某市前幾年利用當地資源興辦了一些小造紙廠、小制革廠等小型企業,在給當地帶來暫時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破壞。痛定思痛,當地領導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山?!彼麄儾扇∫幌盗写胧P停了污染嚴重的企業,投巨資治理環境,他們還斷然拒絕了可能給當地造成環境污染的數額達千萬美元的外商投資。結果,反而因環境優美,又吸引了大量外資,外商在該市的投資總額達十多億美元,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答:
誤區提示:
不少學生在寫作時,對辯證分析的運用或者只顧一點,不及其余;或者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違背客觀規律;或者只討論事物的表象,不能揭示其本質;或者不能從不同角度對事物進行辯證分析。辯證思維首先體現在文章論點的正確與鮮明上,文章觀點鮮明,內容是辯證的,才更有說服力。另外,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要有敢于對前人的觀點提出質疑的勇氣。
原文在線:
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相信大家對這句名言都非常熟悉。
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畫卷,發現的確是這樣,有很多失敗后重新走上成功之路的名人故事。
典故“臥薪嘗膽”主人公越王勾踐戰敗被夫差捉拿,范蠡為他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吳國為奴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氐皆絿?,他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最終勵精圖治,成功復國。
被稱為天才的喬布斯曾經也是失敗者。他在多次技術創新中慘敗、賠得血本無歸,低谷期時常與別人調侃“我是自己所見過的,在最快時間內‘花掉’2.5億美元的人”。然而屢經大起大落,喬布斯依然把失敗看做“通往成功所需的必然挑戰”,敢于再次冒險,最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集奧運會、世界杯、世乒賽男單金牌于一身的大滿貫得主孔令輝之前和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比賽必輸,而他并未因此相信逢“老瓦”必輸的宿命論,每次輸球后,他都吸取教訓,認真研究對付“老瓦”的打法,鍥而不舍,終于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男單決賽上戰勝了“老瓦”。
越王勾踐、天才喬布斯、奧運會冠軍孔令輝都是從失敗者最后變成了成功者,主要原因是他們敗后善于總結,吸取教訓,更加努力奮斗。這樣看來,失敗對于他們來說的確是成功之母。
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問題診斷:
本文觀點鮮明,所選的論據較有說服力,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觀點不夠新穎,立意缺乏新意;二是觀點片面,缺乏辯證思維,正確的理解是“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三是論證分析欠透徹,不夠深刻,如中間論據部分,只舉了三個例子,并且沒有深入展開分析。
化蝶之作:
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黎秀嬌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所說的道理是大部分人認同的。但,我總覺得這句話有片面之嫌,依我看來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畫卷,的確有很多失敗后重新走上成功之路的名人故事。
典故“臥薪嘗膽”中,主人公越王勾踐戰敗被吳王夫差俘虜。范蠡為他獻策,讓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飽受屈辱?;氐皆絿螅抵杏柧毦客硭X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他最終勵精圖治,成功復國。
被稱為天才的喬布斯曾經也是失敗者。他在多次技術創新中慘敗、賠得血本無歸,低谷期時常與別人調侃“我是自己所見過的,在最快時間內‘花掉’2.5億美元的人”。然而屢經大起大落,喬布斯依然把失敗看做“通往成功所需的必然挑戰”,敢于再次冒險,最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集奧運會、世界杯、世乒賽男單金牌于一身的大滿貫得主孔令輝之前和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比賽時每場必輸,但他并未因此相信逢“老瓦”必輸的宿命論。每次輸球后,他都吸取教訓,認真研究對付“老瓦”的打法,鍥而不舍,終于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男單決賽上戰勝了“老瓦”。
越王勾踐、天才喬布斯、奧運會冠軍孔令輝都是從失敗者最后變成了成功者,主要原因是他們敗后善于總結,吸取教訓,更加努力奮斗。這樣看來,失敗對于他們來說的確是成功之母。假如他們敗后不是這樣做,而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那么結果又怎樣?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不但沒有接受亭長的建議,反而以“天之亡我”“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拔劍自刎。這是多么可悲??!看看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走上搶劫殺人的犯罪道路;有多少人因為戀愛受挫而反目成仇,以至做出置對方于死地的過激行為;又有多少人因身患重病一時治療無效而自尋短見。無數的事實證明,一時的失敗可能就是永遠的失敗,不再有成功的機會。
為什么有的人失敗后能重整旗鼓,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失敗后就一敗涂地呢?那是因為前者以積極的的心態去面對失敗,把失敗當做一種激勵,善于吸取教訓,不斷努力。而后者則以一種消極的心態去面對失敗,把失敗看做是走向成功的不可逾越的鴻溝,怨天尤人,自我消沉。由此可見,失敗是成功之母是要看對象的。
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論斷是片面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升格小結:
升格文有四大亮點:一是觀點“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有創意,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二是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問題,全面而有力度。作者先承認“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觀點,又從反面證明“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從而得出“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的觀點。三是在論證過程中,運用對比手法,一正一反,構思巧妙;四是分析透徹深刻,更有說服力。如文章的倒數第二自然段,作者深入分析了兩種人以不同的心態對待失敗而得到了不同結果,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