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面對競爭,身處劣勢,如何才能轉敗為勝,扭轉乾坤?這需要不斷地思考,巧用心智,從而在佼佼者中力挫群雄,脫穎而出,贏得勝利。
選文1
只要你的智慧不處于劣勢
□崔修建
經過層層篩選,三名高才生從數百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準備參加復試,競爭那家大公司的技術部經理的職位。
復試這一天,公司總經理領著三個信心十足的年輕人來到一個果園。他指著綴滿成熟果實的、幾乎完全相同的三株蘋果樹,告訴三個競聘者:“這三株蘋果樹樹齡相同、大小和高矮都差不多,估計每株結的蘋果也差不多。今天考試的內容就是摘蘋果,時間是三個小時。你們各顯其能,誰摘的蘋果多,誰就是考試的獲勝者。”
一大堆裝蘋果的籃子擺放在三個人面前,隨著總經理的一聲“開始”,三個人一起奔到各自的蘋果樹下。身材高大的張某不禁暗喜:“此題出得好,正好可以發揮自己個高、臂長的優勢,看來,勝利非我莫屬了。”他拿過一個籃子,輕舒長臂,悠然地摘起蘋果來。
中等個子的劉某心想:“論身手靈巧,我能排第一,低處的蘋果我可以跳起來摘到一點兒,高處的蘋果,我可以爬到樹上去摘,估計最后的勝利還得屬于我。”劉某也欣然地開始摘蘋果。
又矮又胖的林某相對于張某和劉某,可謂一點兒優勢都沒有。低處和高處的蘋果,他都難以摘到。他心里開始抱怨總經理此題出得有失公正,讓他完全處于劣勢,實在沒法跟那兩位對手競爭。但轉念一想,總經理出此題可能別有用意,或許正是想要借此考核一下自己某方面的才能呢。
看見正忙著摘蘋果的兩位對手,林某的大腦急速地轉動著。忽然,他想起剛才進果園大門時,他看到的放在看園人屋前的那架能升降和旋轉的梯子。他忙跑過去,跟看園人商量,看園人很痛快地把梯子借給了他。
等他扛著梯子架到蘋果樹下,爬上去輕松地摘到第一個蘋果時,張某和劉某每人都快摘了滿滿一筐了。
考試在緊張地進行著。
高個子張某把手臂能夠到的蘋果都摘完了,對高處的蘋果卻無可奈何了。他也想像劉某那樣爬到樹上去,但努力了幾次,都失敗了。他又想像林某那樣去借個梯子來,但他出去轉了好半天,也沒找到梯子。
再說身手敏捷的劉某,他爬上爬下,摘到了不少蘋果。但踩斷了一根枝杈,差點兒從樹上摔下來,嚇得他只能騎在粗壯的樹干上采摘附近的那些蘋果。至于掛在柔韌枝頭上的許多蘋果,他卻只能望洋興嘆,即使爬到了樹上,他也無法摘到了。他只得跳下樹,去尋找梯子,但他和張某一樣,失望地空手而歸。
這時,考試尚未結束,張某和劉某卻只能蹲在樹下,羨慕并懊悔地看著林某坐在梯子上升降、旋轉,左右逢源、上下自如地摘著一筐又一筐蘋果,乖乖地把取勝的機會拱手讓給林某。
世間沒有絕對的優勢和劣勢,只有你信心在握,視野開闊,善于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善于將不利的處境變為有利的處境,才能在更多的時候掌握主動,更輕松地贏得成功。
(選自《左手智慧右手愛》,有刪改)
選文2
知識、聰明與智慧
□王道華
知識不是智慧。知識是后天獲得的經驗、理論與方法等。故知識可以用傳授與學習的方法而獲得;智慧則不然,它必須依靠自己認真、潛心的感悟,用自己整個的身心去體會、體驗方能獲得。智慧是對宇宙人生的一切事與物客觀、正確的認識與判斷,是人心本身具有的靈感妙覺。智慧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客觀存在,是空靈活潑的,圓滿不偏的,是先天的稟賦與后天的修煉共同的結晶。
有知識而無智慧的人,往往學識淵博但書呆子氣十足,難以成就大事業,因為他們常常自命清高,自以為是,自設障礙,自我束縛,生搬教條,故步自封。在重大問題面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常常讓機會擦肩而過,使事業成功遙遙無期。而且他們經不起失敗的考驗,在失敗面前不是尋找自我的因素,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有智慧而無知識的人,沒有外在束縛和主觀因素的障礙,往往勇于開拓,大膽嘗試,能夠把握大方向,在細節上也靈光閃現,常常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氣,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經驗與知識,行為、做事常常不合時宜,會鬧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話。
智慧與聰明不同,聰明是小術,智慧是大道,僅有小聰明的人通常很難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通常不使用小聰明。小聰明常常笑話大智慧“老實”“迂腐”甚至“愚癡”,大智慧則對小聰明不屑一顧。小聰明靠知識與經驗的積累,除此以外,一籌莫展;大智慧則超越經驗與知識,常常對未經歷之事亦能“恍然大悟”“無師自通”。小聰明總是機關算盡,算來算去算到自己,最終一事無成,只留笑柄;大智慧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老老實實做事,時常表現為“若愚”“不工”“若拙”,但往往一語中的,發人深省,或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最終事成如愿,出人意料,成為總是“笑到最后”的人——事業有大成者往往看起來都是“老實人”“不太聰明”的人,而且他們都是雖上當受騙無數,仍不改初衷,“雖千萬人阻擋亦往矣”的人。
耍小聰明的人通常不愛學習,或者學習不夠深入,不得究竟,習慣投機取巧,玩弄手段,喜歡說謊話,編故事,偽裝門面,自以為聰明絕頂,可以“把一根稻草說成是金條”,而且通常不講義氣,虛榮心又特強,說話、做事機關算盡,最后話不投機,令人討厭,原形畢露,一事無成,而且他們僅求一己之私利,甚至損人利己,徇私枉法,即便暫時有所得,但最終難逃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
有智慧的人則待人真誠,為人厚道,心懷寬廣,常生感激,而且老老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勤勤懇懇地學習,辛辛苦苦地耕耘。沒有清高傲慢,沒有自以為是,對得失看得不重,對功勞看得較輕。結果反而令人尊重,受人愛戴,收獲多多,碩果累累。而且他們常常考慮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結果“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這令那些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感嘆:天不助我也!
總而言之,智慧是人類本有的靈感妙覺,是自信的自然流露,是處理世事的絕妙法寶,是解開心結的無上妙方,是人生體驗的最高成果。
(選自《時文選粹》2007年版,有刪改)
對比欣賞
這兩篇文章都說明了智慧的重要性。《只要智慧不處于劣勢》一文講述了三個高才生應聘競爭經理職位,其中一人通過智慧取勝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前兩個人明顯是有優勢的,他們憑借身高這一生理上的優勢能有更多成功的勝算。而第三個人又矮又胖,生理上處于劣勢,但他擁有靈光的大腦,懂得運用智慧,憑借升降和旋轉的梯子改變困境,從而取得最后的勝利。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智慧的力量。《知識、聰明與智慧》一文說明智慧、知識和聰明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知識是可以通過傳授與學習獲得的。智慧則是通過認真、潛心的感悟,用整個身心去體會、體驗獲得的。沒有智慧的知識,容易故步自封,不能靈活變通,不能抓住機遇,容易失敗。而沒有知識的智慧也會因為沒有經驗、知識的支撐而鬧出笑話。所以,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智慧需要知識,否則就沒有生存、發展的根基。而沒有智慧的聰明是小聰明,最終會一事無成。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知識,結合自己的感悟、體驗,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是,在說明智慧的重要性時都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只要智慧不處于劣勢》一文將林某與張某、劉某的做法作對比,讓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智慧,優勢也將不復存在。《知識、聰明與智慧》一文通過對比知識、聰明與智慧,分析三者的區別與聯系,說明智慧的重要性。
這兩篇文章也有不同之處。《只要智慧不處于劣勢》一文通過記敘故事來說明世上沒有絕對的優勢與劣勢,如果有智慧就可以轉劣勢為優勢,從而取得成功。全文語言平實,娓娓道來,讀完之后讓人若有所思:面對機遇、挑戰,要憑借智慧,而不是蠻干。《知識、聰明與智慧》一文偏重說理,說明智慧的前提是知識的支撐。全文說理透徹,反復論證,充滿了思辨色彩;語言精練,鞭辟入里,發人深省。
點擊
有知識的人、聰明的人不見得智慧,因為智慧需要感悟、體會、體驗方能得到;而沒有知識的智慧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