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虛傳》
1.B(奪:強制,強迫做。)2.B(①只是說明王若虛從小聰明有悟性;②只是陳述王若虛打算“以理諭之”這一事實;⑥根本不是王若虛的話語。)3.A(B項,“崔立才率軍改變這種局面”一句有誤,應為“崔立發動兵變”。C項,“于是和王若虛共同商議給碑文定稿”一句有誤,應為“元好問自己撰寫,寫成以后給王若虛看,共同刪定幾個字”。D項,“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憤懣之情”一句有誤,應為“表達了終老歸隱的志愿”。)4.(1)任期滿,百姓不分老幼都來挽留送行,過了幾天才能出發。(2)若有人稍稍頂撞他們,他們就進讒言羅織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殺害。
文言文參考譯文
王若虛,字從之,是藁城人。從小聰明有悟性,好像老早就跟文學很熟悉似的。承安二年中經義科進士第,調任鄜州錄事,歷任管城、門山二縣縣令,都有愛民的政績。任期滿,百姓不分老幼都來挽留送行,過了幾天才能出發。因人推薦被召入朝廷任國史院編修官,升為應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國,還朝后被任命為同知泗州軍州事,留下來擔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實錄》編撰完成,升為平涼府判官。不久,召入朝廷任左司諫,后來又調為延州刺史,入朝擔任直學士。
天興元年,哀宗奔走到歸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變發生。各種小人都附和他,請求為他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的命令召王若虛作碑文。當時翟奕一類人依仗權勢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頂撞他們,他們就進讒言羅織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殺害。王若虛料定自己必死無疑,私下對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說:“現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順從就會被殺害,作了就會敗壞名節聲譽掃地,不如一死為好。即使這樣,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說服他們。”于是告訴翟奕等人說:“丞相功德碑應當把哪些事寫進去?”翟奕等人憤怒地說:“丞相以京城歸降,使上百萬的百姓得以活命,這不是功德嗎?”
(上接第1、8版中縫)
王若虛說:“學士的職責是代王立言,把撰寫功德碑稱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嗎?況且丞相既然以京城歸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門下的人,自古以來難道有門下之人為主帥歌頌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嗎?”翟奕等人不能強制他,于是召太學生劉祁、麻革等趕到尚書省,元好問、張信之將立碑的事告訴他們,說:“大家的意見是請你們二位撰寫碑文,而且已經報告給鄭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辭?!眲⑵畹葓詻Q推辭離去。以后幾天,不斷催促,劉祁就草擬了碑文,交給了元好問。元好問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寫,寫成以后給王若虛看,共同刪定幾個字,但只是直接敘述事件經過罷了。后來元軍入城,功德碑最終沒有建立。
金國滅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裝向北回到鎮陽,與渾源劉郁東行游歷泰山,來到黃峴峰,在萃美亭歇息,環視同游的人說:“我在塵世中沉淪了一生,沒有料到晚年卻到達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夠在此山終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實現了?!庇谑墙兴膬鹤油踔蚁然厝ィ闪硪粌鹤油跛⊥白卟炜瓷铰菲教闺U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塊大石上,坐了很久閉著眼睛便去世了,時年七十歲。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遺老集》,各有若干卷,流傳于世。
《學習反駁》
1.B(單純地只用一種論證方法是很少見的,在多數情況下,需要將幾種論證或反駁的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好的論證效果。)2.示例:徐稚說:“如果是這樣,砍了樹,人在‘口’中就是‘囚’,不是更不吉利嗎?”3.略
《雜文的閱讀》
1.真正的“義”者,明白“義”的真諦,并以此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而不是責備別人;心甘情愿為他人,而不求一己之私利,做了善事不需要別人知道,也不在乎別人的評判,他們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大災臨頭,一心只為救人類之難,而把自己完全置諸腦后。
2.(1)正反對比論證。用“處于道德境界之人”和“功利境界的人”作對比,突出強調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但不貪圖別人的好處,做好事不留名,而且能夠時刻體會別人的感受,想別人所想。(2)舉例論證。作者列舉做志愿者的例子,證明真正的義是公益的行為,是為了救人于危難,不會計較個人的得失。(3)引用論證。作者引用馮友蘭《新原人》里的一個故事,指出義的真正內涵,引發讀者深刻的感悟。3.一個軍人為盡軍人天職沖鋒陷陣,這種不求一己之私(或“不求回報”)的思想和行為,是道德的;另一個軍人為了得到上面的獎賞或同伴的稱譽沖鋒陷陣,這種沽名釣譽(或“為了獲取自己的榮譽”)的思想和行為,是非道德的。
《送花》
1.采用議論和總結歸納的方式,對文章的情節進行總結,點明文章的主題。2.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由議論轉入對故事的敘述。3.兒子的死對老婦人的打擊很沉重,讓老婦人沒有了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