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不僅語言精練簡潔,生動傳神,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內容豐富復雜,包羅萬象,而且情節結構、布局謀篇也是匠心獨運,堪稱典范。
一、敘事一波三折,張弛有度
開篇點明“晉侯、秦伯圍鄭”,讓我們深深地為鄭國的命懸一線而擔憂。在此危急時刻,佚之狐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知人之深,頗有伯樂之才的佚之狐的這番言談,似乎讓鄭伯看見了一絲光明,也使讀者緊繃的神經略有放松。燭之武真的行嗎?“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的這番飽含壯士暮年、英雄末路,充滿無窮委屈、不平和牢騷之情的推辭,使讀者不禁又為他、更為鄭國的命運擔憂。及至鄭伯反躬自省、自責致歉進而曉諭大義、點明利害時,這份誠懇自責、這番透徹分析給了燭之武極大的觸動,最終“許之”。文章結尾寫子犯建議晉文公擊秦,在這個秦背約援助鄭國的敏感時刻,這種原本就不牢固的盟國關系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危險,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可是晉文公經過一番“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斷后,果斷地拒絕了子犯的建議,并最終撤軍后退。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張弛有度,曲折多變,令人驚嘆!
二、內容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燭之武退秦師》在內容上做到了有疏有密、繁簡得當,從而使文章層次井然。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根據事件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二自然段為第一層:秦晉聯合而鄭國孤危(略寫)。第三自然段為第二層:敘述燭之武游說秦伯,離間秦晉,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娓娓道來,步步進逼,說得秦伯心悅誠服,從而改弦易轍(詳寫)。第四自然段為第三層:面對秦背約,晉文公理智撤軍(略寫)。
三、構思玲瓏剔透,細致精巧
伏筆和照應是成對出現的寫作手法,前若有伏筆,后必有照應,以形成完整的情節。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出現多處伏筆、照應,構思可謂玲瓏剔透,細致精巧。例如文章開頭就留一伏筆:“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與這個伏筆相對的照應是:“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晉侯、秦伯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四、說辭委婉得體,手法多樣
燭之武的說辭,委婉而得體,含蓄而暢達,曲折而盡情,謙恭而有理,具有挽救鄭國危亡,化干戈為玉帛的巨大效果。在游說秦伯的過程中,燭之武毫無懼色,態度不卑不亢,采用對比、推理、援引事實等手段,陳之以理,曉之以害,最終使秦伯大悅而退軍。首先是對比。文中有軍事力量的對比:秦晉與鄭,秦鄭與晉;有謀臣的對比:佚之狐與子犯;有君王的對比:鄭伯、秦伯與晉文公,他們一個善于納諫、知錯能改、懂得領導藝術,一個行事謹慎、重利輕義、意志不堅,還有一個沉穩冷靜、頭腦清醒。其次是假設推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通過推理得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伯動心。最后是援引事實。燭之武對秦晉兩國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國一貫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與之共事。
正是以上手法的運用,才使得《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成為古代敘事散文的經典,也因此成就了燭之武能言善辯的謀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