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夢想著開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現在卻只有一個小奢求——書店不倒閉。
近幾年,中國大陸實體書店涌現倒閉潮。有人把原因歸咎于租金、電子閱讀及網絡書店等外力,但實體書店的“不改變”才是真兇,倒閉潮是其自導自演的集體自殺。
快時代讀者的需求不斷變化,實體書店卻始終沿用傳統的經營風格,單一的圖書銷售模式已經落伍。
將賺錢放在第一位、完全商業化的書店銷售明顯已經不符合讀者閱讀需求,自然會導致讀者群的流失、利潤下滑。不及時調整角色定位,并進行有效的改革,就只能被時代淘汰。書店的致命傷,不是看書買書的人少了,而是不跟上不改變不創新不能真正了解消費者內心最深處的需求的所有業態都會消失!
實體書店如何自救?如何在經營模式及營銷手段上創新、變革?讓我們從認識誠品開始。
誠品 贏在哪?
一家民營書店,能成為文化地標,能開到吸引游客、增加外匯收入、刺激經濟、提升形象的地步。誠品,贏在哪?
誠品最聰明的地方在于吸引讀者并留住讀者。誠品首創24小時不打烊,允許顧客以任何姿勢、任何時間在店內暢游書海;誠品注重閱讀體驗,將書店打造為集人文、藝術、創新、生活于一體的文化休閑場所,讓讀者可以24小時不愿離開誠品。為讀者營造了舒適、文藝的閱讀空間,也獲得了雙倍的營業時間。
留住讀者卻也要面對“提袋率低”的問題。純書店很難盈利,誠品曾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現實商業世界之間徘徊,一度虧損達15年之久。誠品真正扭虧為盈,是從依托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的多元復合式模式開始。在誠品所有門店中,根據店的大小,圖書銷售區面積占20%~90%不等,其他銷售區域引進了服裝、手工藝品、餐飲名店、藝術品等多種業態。通過這些業態的引進,增加租金收入,提升服務功能,也開創了一種新的生活休閑方式。
誠品作為圖書零售連鎖店,其背后隱藏著一股商業力量,誠品是與房地產生意捆綁在一起的。目前,誠品書店的圖書利潤只占三成,書店更像個招商品牌。通過這個品牌,誠品當上了“二房東”,書店外的地方作為商用,招商出租。靠書店樹品牌,靠租金贏利潤,這才是誠品模式最大的贏點。
逆流而上的實體書店
鐘書閣:上海泰晤士小鎮內,鐘書閣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內部裝飾被譽為“最美書店”,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萬人次。靠“環境+服務”經營圖書,并為顧客免費送書上門,用服務留住客人。
其三個主贏利點:圖書零售、咖吧消費及活動承包、“理想書房”;其經營額分別占30%、30%、40%。“理想書房”空間定制服務,即根據客戶需求打造閱讀空間的外在布置和不是:將書店、圖書館、咖啡館、創意商店融為一體。書和咖啡各占營業收入的一半。主動利用網絡營銷的力量,善于對網絡口碑的經營,在人人網、豆瓣網和微博積攢高人氣。內在書籍陳列內容,并派專人提供后續維護,開創了賣書之余“順便”賣書房的經營方式,從“坐商”變為“行商”。
方所:于廣州最高端購物中心,與奢侈品店比鄰的1800平方米的方所書店,開業兩天內營業額達到了30萬元。
方所用“跨界方式”探索渠道的創新,集服裝、書籍、咖啡、美學生活和展覽空間為一體;用心選書,聘用專業的書籍采購助理,用書觸動讀者的心;注重售賣圖書體驗,避開受到網絡書店沖擊最嚴重的種類,堅持小眾高端主義的選書策略;強調“針對讀者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成為與讀者密切互動的專業“私人閱讀顧問”。
單向街:單向街作為北京的人文書店名氣較大,但也只是家民營的小書店。2012年6月,單向街為應付高漲的房租,發起“尋找1000名主人”活動,募集資金。結果一夜之間就輕松突破10萬元,可見其名氣。2012年7月,北京單向街書店搬遷新址。
單向街的特色是免費的文化沙龍活動。但其盈利模式單一,只靠微薄的圖書收入,抗風險能力差。單向街在不放棄人文品牌的同時,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嘗試做些延展性的產業,正逐漸開發餐飲、創意產品,甚至包括出版、電商等。
不是:將書店、圖書館、咖啡館、創意商店融為一體。書和咖啡各占營業收入的一半。主動利用網絡營銷的力量,善于對網絡口碑的經營,在人人網、豆瓣網和微博積攢高人氣。
PageOne: 雖然中國實體書店面臨挑戰,新加坡PageOne卻憑借自己鮮明的圖書特點,高端的讀者群定位,于今年1月在三里屯開設北京的第三家店。PageOne集圖書零售、出版、發行于一體,是一家有影響力的中、英文及藝術設計書店。今后PageOne將融文具、禮品銷售、咖啡餐飲、讀書沙龍為一體,轉型為多元文化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