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公司規模越大,意味著管理難度越高,而易方達基金公司(下稱“易方達”)正是“大塊頭有大智慧”的代表。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上半年末,易方達資產規模達到1278億元,在全部基金公司中名列第三。剔除指數基金,易方達共管理了14只偏股型開放式基金,其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6.19%,在12家700億元以上資產規模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二。
如果再剔除其中三只增強型行業基金——易方達醫療保健、消費行業、資源行業,11只主動管理型偏股基金的收益率達到7.98%。有三只基金收益率超10%,分別是易方達科訊(23.57%)、易方達行業領先(15.14%)和易方達科匯(13.53%)
上半年易方達對基金的資產配置進行了較大調整。“從整個公司角度講,對上中游行業大幅減持,增加大消費類資產配置;同時,小型基金加大對新興產業的配置,這是今年主要的變化。”易方達副總裁陳志民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的中長期策略是戰略性買入并持有中國大宗消費品龍頭公司。”
解密兩大成功基因
上半年結構性行情是A股市場主基調,大盤藍籌股特別是資源類股票的哀鳴,和中小盤成長股的瘋狂形成鮮明對比。
易方達優秀的業績首先得益于對市場脈搏的準確把握。去年底,以銀行地產為代表的藍籌股有一波比較大的反彈,當時大家對新一屆政府再次啟動投資項目抱有期待,對經濟增速的預期樂觀。“但一個重要的數據是1月份社會融資總額創出歷史天量,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增長還是沒有起色。這再次驗證了以前的判斷,中國經濟潛在增長力中樞已不可避免地下移。”陳志民告訴記者。
由于認識到經濟內在動能已經不足以改變趨勢,易方達果斷地在策略上做出調整:大幅度降低周期類,特別是上中游資產的配置,轉而增加兩類資產:一是大消費類,如醫藥、大眾消費品,二是新興產業。
據陳志民介紹,規模比較大的基金以大消費作為核心資產配置,“我們成功的地方在于,將中國大眾消費品的龍頭公司基本都納入了核心資產配置。”而中小型基金則對TMT、傳媒、IT行業配置較重。
另一方面,公司在管理上不斷優化完善,淳樸、和諧的企業文化和公平競爭的氛圍保障了投研團隊的穩定性。
去年底開始,易方達借鑒美國同行的先進管理經驗,將行業投資業績歸因計入到相應的研究員,作為行業研究員考核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度上推進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的溝通,有效改善了投資與研究脫節的局面。這個方法提高了研究員的積極性,對今年業績幫助很大。
今年下半年開始,易方達還調整了內部架構,將權益類資產,包括公募、專戶、社保全部劃歸到一個大部門,共享一個平臺,管理團隊人員有十八九人。資源整合將有助于管理效率提高。
在創業板泡沫中挖掘好公司
創業板指數頻創新高,是否還具有投資價值?陳志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個創業板目前確實出現了估值泡沫,但不妨礙里面有一些優秀的公司將來還是會脫穎而出。
“我們做過一個統計,創業板指數100只成份股中,利潤增長主要集中在20家。這和美國納斯達克的情況類似,利潤增長主要出現在優秀的龍頭公司中。創業板整體盈利增速并不好,甚至不如中小板,但其中的優秀公司增速較快。”
陳志民認為,今年中國創業板上漲,有很深的國際背景和國內背景。
從全球角度講,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道瓊斯指數,以及香港互聯網股票大幅上漲,是因為人們相信,以蘋果手機、特斯拉、谷歌眼鏡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將成為帶領美國走出經濟泥潭的最主要動力,同時人們也相信,技術革命也將成為中國經濟走出泥潭的一大動力。
從中國角度講,互聯網應用在過去七八年主要在游戲和廣告方面,近幾年電子商務的興起讓互聯網的商業應用更為深入。
但中國創業板經常出現“雞犬升天”的情況,非龍頭公司確實出現了一定的結構性泡沫。
至于如何選擇創業板公司,陳志民認為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并不是說一家公司到了多大市值或多少倍PE就一定貴。舉個例子,美國一家旅游類網站Priceline,它的市值比美國前四大航空公司的市值總和還要大。再有,5年前騰訊市值超過武鋼的時候大家也覺得有泡沫,但現在一個騰訊差不多等于30個武鋼。
“在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出現估值泡沫時,我們采取的策略是控制比例,以及去偽存真,將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長期發展潛力一般的公司逐步減持。”陳志民說。
下半年咬定大消費
7月份以來,市場出現風格轉換跡象,大盤在權重股的帶領下站上2000點,但最近又開始回落。
對于下半年投資策略,陳志民表示,目前整個市場的估值重心確實不高,在這個位置上,控制倉位意義不大,重點還是調整好資產結構。
他認為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去過剩產能和去過剩貨幣,這可能還需要兩年的時間,周期類板塊雖然估值低,但不具備上漲空間,配置意義不大。而新興產業出現結構性泡沫,比較穩妥的策略是把資產配置在大消費類上。
“以前大家一提消費就是‘喝酒吃藥’,醫藥沒什么問題,但白酒面臨一個去庫存的過程,我們基本上是投在大眾消費品,包括日化用品、乳業、啤酒、食品的龍頭公司。”陳志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