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這是約翰?鄧普頓爵士(John Templeton)最著名的一句話,也是他一切投資行為的指引。
鄧普頓被譽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資者,美國《福布斯》雜志稱他為“全球投資之父”以及“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他是一個創新型的投資者,是一個在金融界有著傳奇色彩的人,是全球投資(Global investing)方法的先鋒。
作為上世紀最成功的逆向投資者(contrarian),鄧普頓幾十年的投資經歷可以這樣總結:“在大蕭條時期買入,在網絡泡沫時期賣空,中間還有若干次正確的市場判斷。”
大蕭條買入
約翰?鄧普頓1912年出生于美國田納西州的溫切斯特,家境貧寒。但憑借優異的成績,依靠獎學金完成了在耶魯大學的學業,并于1934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的一等學位。之后,他又去了英國的牛津大學繼續深造,并獲得羅德斯獎學金,1936年取得法學碩士學位。
1937年,也就是大蕭條最低迷的時候,鄧普頓回到美國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Templeton,Dobbrow Vance(TDV),起初的資產規模只有200萬美元,但是30年后,當他出售TDV時,公司的管理資產超過了3億美元。
鄧普頓的投資特點是在全球范圍內梳理、尋求已經觸底但又具有優秀遠景的國家以及行業,投資標的都是被大眾忽略的企業。他經常把低進高出發揮到極致,在“最大悲觀點”時進行投資。經典案例是1939年,他在大蕭條與戰爭的雙重恐怖氣氛中,借款收購在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美國股票交易所掛牌、價格在1美元以下的公司各100股。在這總共104家公司中,34家正處于破產狀態,其中4家后來分文不值,但是整個投資組合的價值在四年后上升至4萬美元。20世紀50年代,鄧普頓亦是最早投資戰后日本、德國的投資者之一,他還在70年代末大量買進了瀕臨破產的福特公司的股票。
鄧普頓是在1954年進入共同基金領域的,當時他建立了“鄧普頓成長基金”,這只基金后來幾十年的年均回報率為13.5%。1968年,鄧普頓突然宣布放棄美國國籍,長居巴哈馬。鄧普頓給出的理由是,如果一直待在曼哈頓,所見的人、所談的事和其他人一模一樣,這樣的話想要進行逆向操作就會變得無比困難。
網絡泡沫賣空
在鄧普頓看來,移居巴哈馬后的投資表現甚至優于住在紐約期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是日本熊市到來前最早撤離的投資者之一。1992年,鄧普頓就預測“今后十年會是最快樂的時期,也是進步最快的時期”,“美國和歐洲的景氣會迅速上升”。而在網絡泡沫的瘋狂時期,他做空一些高層管理者即將可以合法拋售手里股票的網絡公司,幾個星期內就獲得了8000萬美元的收益——他把這次交易稱為“最容易賺到的錢”。
移居巴哈馬后,他領導的鄧普頓共同基金集團成長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國際投資基金公司。而且,他的基金公司從不雇用銷售人員,完全依靠投資表現來吸引顧客。1992年,鄧普頓再次以4.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他的基金公司,此時旗下管理的資產已經高達220億美元。
1999年,美國《Money》雜志將鄧普頓譽為“二十世紀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偉大的選股人”。由于常年居住在巴哈馬,鄧普頓自然成為英國公民,并受到伊麗莎白女王的青睞,于1987年授予其爵士爵位以表彰其功績,其受勛的成就之一在于他設立了世界上獎金最豐厚的“鄧普頓獎”,該獎獎勵為靈性的發展而做出貢獻的人,第一位獲獎者就是特蕾莎修女。
鄧普頓不僅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同時也是一個終生陶醉于科學、靈性領域及其對于生命意義之間共同聯系的億萬富翁。在鄧普頓的一生當中,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資產都用來資助靈性領域以及基礎學科的研究。他認為,靈性的成功——信仰和商業上的成功應該是交相呼應的。他管理的共同基金每年開年會時,都是以禱告開始,而且堅持認為一個不道德的事業終將是會失敗的。
今年7月是約翰?鄧普頓爵士辭世5周年的日子,而他那句“付出即擁有”的座右銘應該值得許多投資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