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肅農業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重點介紹了學校近幾年采取的各項措施,探討如何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優勢互補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旨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網絡教學;課堂教學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高等學校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并提出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甘肅農業大學結合自身的背景特點,努力在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上嘗試改革,(以下簡稱甘農大)從而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改革背景
一方面,和許多其他高校一樣,甘農大近十年來招生人數快速增長。從2009年開始,本科生年招生人數在4500人左右。隨之而來的是全校公共英語教學任務的加重,但因受到學校整體編制的限制,公共英語教師人數卻不可能按照招生數量的增加而同比增加。本校外語教師人數基本維持在55人左右,其中有些教師還要兼顧英語專業教學工作,有些要兼顧研究生的英語教學。因此,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
另一方面,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在校園里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各種信息,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離不開信息技術和網絡。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教學方式不應墨守成規,也應作適當調整。在信息網絡環境下,結合自身特點,本校嘗試構建一種具有校本特色的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二、改革措施
從2010年開始,甘農大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和提供教學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2010年,我校更換了大學英語教材,改用《新視野大學英語》配套教材,同時購買了外研社開發的與教材配套的網絡教學資源,建立了英語網絡教學平臺。為了充分利用該平臺,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在講解完每單元后,在平臺上手工設計單元測試卷,并督促學生按期完成。學生完成單元測試卷后,還可以利用平臺上《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和《視聽說教程》的拓展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配套了大量與學生學習水平相當的讀寫譯訓練,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安排適當的練習;《視聽說教程》通過音頻和視頻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利用虛擬場景接觸真實的語言環境,身臨其境,可進行人機對話,訓練語言的實際交流和應用能力。
除了運用與教材配套的資源以外,平臺還為師生有效交流提供了條件。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通知,上傳課件等教學資料,供學生課下復習之用。學生可以在留言欄向教師提問,教師看到后及時答疑。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交流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2.開通了冰果英語作文評閱系統。除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和譯的能力,我校還非常注重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教師在每單元會布置相關話題的作文題目,但由于是大班教學,如果將每一名學生的每次作文都評閱,這樣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學校出資注冊成為冰果英語作文評閱系統的用戶。利用該系統,教師布置作文并指定范文,學生在線撰寫并提交作文。在設定期限后,系統會自動將每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閱,既有評分又給出相應的評價和改進建議。教師也可以抽取部分學生的作文手工評閱。該系統的功能經全國很多高校試用檢驗后,證明已相對成熟有效。我校在實際使用后發現,該系統不僅為教師減輕了工作量,節省了師資,而且評閱也比較公正、客觀。
3.探索構建校本特色的網絡與課堂優勢互補的大學英語新型教學模式。雖然網絡技術可以有效地輔助教學,但它決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課上講授和學生課外練習為主。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網絡教學的特點,發揮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各自的優勢并使其互補,才能發揮網絡教學應有的作用。我校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把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效結合,構建一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英語新型教學模式,具體為:大班講授+網絡自學+反饋式教學模式。
這一教學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教學為輔;以紙質教材為主,網絡資源為輔。教師在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精講課文,組織各種課堂活動。課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網絡上做測試,測試的試題是由教師預先設計的各種聽、讀、寫、譯練習,使教師能夠隨時對學生進行評估;學生也可以自行安排時間進行網絡自主學習,學習的內容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的拓展訓練和《視聽說教程》的聽說訓練。網絡自學可以作為大班講授課的有益補充,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等。學生在完成網絡自學后,教師又可以通過隨堂檢查、定期測試、抽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日志等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和反饋。
三、結語
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課堂的主要形式是教師的講授和提問,而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并使其優勢互補,能使教學過程由單純教師的“教”轉變成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模式也將從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維持性學習”模式轉變為以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創新性學習”的模式。我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上積極作出了這種嘗試,這對提高我校大學英語整體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我校將沿著這一方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鄧濤、朱立平,《大學英語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結合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哲、夏紀梅,《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可持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及其成效》[J]《外語電化教學》,2010.(5)
作者簡介:李雪萍(1984— ),女,甘肅農業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鄧月(1980— ),女,甘肅農業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甘肅農業大學“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優勢互補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編號GSAU120316。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