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和社會”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生物新課程的教育構思。生物學內容廣泛,僅局限在學校課堂的教學,遠達不到完善學生生物學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更不能適應農村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筆者大膽探索,廣辟實踐教學之渠道,以期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
目前農村中學生物教學,仍偏重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科學知識與生產技術、社會需求相脫節的現象仍很嚴重。理論脫離實踐,使學生在學校死記硬背,對農業生產技術掌握甚少,而初中畢業生走向社會的人數卻較多。例如,我鎮地處渤海灣,以海水養殖業和捕撈業為主,沿海灘涂開發20000畝,海水養殖池塘25700畝,淡水養殖池塘22000畝,海淡水育苗室32個(水體35000m2),漁船1500艘。鎮辦中學近幾年初中畢業后升入高中階段的學生人數占總人數86%—89%。
初中生畢業離校后,因缺乏勞動致富的本領而苦惱。因此,在近幾年教學工作中,我在初中著重開展生物實踐教學,堅持把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為振興本地經濟作為教學指導思想,更新理念,大膽嘗試,積累了點滴做法。
一、加強實踐教學、適應本地經濟發展
(一)突出與本地經濟相關內容,拓展延伸課本內容
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在完成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前提下,深入挖掘教材,突出與本地農村養殖業發展需求密切相關的內容,補充以下內容:
1.初中生物《植物類群》增加藻類植物的培養、鑒別,提供魚蝦餌料植物。增加介紹海生植物營養學方面的知識,有利于開發當地經濟品種。
2.增加魚類分類,感受當地豐富資源,為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我增加了“混合放養”的知識,使學生感受祖國養殖業歷史源遠流長,激發愛國之情。
3.結合《生態系統》中食物鏈、食物網及能量關系,增加魚、蝦、蟹及當地名特優海水養殖品種的生物習性和餌料關系,提高養殖品種的經濟效益。
(二)開發校本課程、開設實用技術選修課
我們通過對學校外部情況和內部情況分析,從家長態度、班主任態度、學生三個方面,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發放試卷1700余份,座談36次。校本課程開發情境分析調查材料如下:
1.家長態度調查(請在符合要求的項目上打“√”)
(1)家長愿望與需求:
(2)家長態度調查
2.班主任態度調查(請在符合要求的項目上打“√”)
3.學生意愿調查(選擇你特別喜歡的項目打“√”)
調查結果:
①85%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養殖技術。
②30%學科成績中等以上學生和80%學科成績偏低的學生喜歡與生物學相關的技術課程。
③65%的班主任持支持態度。
結果使用:
我們根據家長和學生愿望,增設《魚類養殖技術》《對蝦養殖問答》《河蟹育苗》《對蝦育苗》《實用海水養殖技術》、《魚蝦病防治》《名特優養殖》《網具制作》等多種選修課,供學生有選擇地學習,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實施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教學措施,增強技術的實效性
初中生在每年6月22日中考結束后,按照學生的能力和愿望,重新編班。實施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教學措施,其基本程序是
通過上述措施增強了學生職業化意識,讓學生在踏上社會之前,便學得一技之長,增強其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本領。
幾年的嘗試,初見成效:
①貼近了學生生活,縮短了教學與科技的距離,使學生掌握了一定勞動就業的本領,許多學生成了養殖能手。
②樹立了科技興農的觀點,增強了科研的自信心,認同科學研究就在身邊,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
③增強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報考農業技術學校的人數逐年增多。
④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肯于吃苦的科學品質。
⑤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有三項作品獲全國中學生生物小論文二、三等獎并載入《青少年生物培養探秘》一書;參與生物競賽人數增多,且在河北省初中生物知識能力競賽中有4人獲省一等獎,3人獲省二等獎,5人獲三等獎,數人獲市、區級獎勵。
⑥近幾年中有26人成了當地的養殖專業戶或養殖能手,有5人成了養殖廠廠長。
【責編 張景賢】